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世祖 >
    
    随着战事的进行,北京城中的紧张氛围也渐渐消散,又恢复到了往日的繁华。

    无论在哪个时代,京城的百姓,总是最舒服的。

    哪怕是岷国,清北大学录取的学生,八成都是北京人,教育资源远远高于其他地方。

    而在封建社会的北京,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大明二十来省,基本上都在供养北京。

    在教育方面,大量的举人定居北京,等待三年一届的贡举,这就让地方优秀的人才为富裕人家所用。

    无论是当做老师,还是投资未来,都是一个极大的机会。

    而在最根本的吃食上,除非整个天下饿死,不然北京城是绝对不缺乏吃食的。

    暂且不提前明时期每年400万石的定量,就是说现在,由于海运的畅通,让物资,尤其是粮食的转运,更加的方便快捷。

    如果说运河只是毛细血管,而海运就是大动脉,可以源源不断的抽取南方的养分,滋养这座京城。

    在通州,天津等地,修有大量的粮仓,足以保证京城三年吃食无忧。

    光这一条,就让北京的粮价一直徘徊在一块银圆左右,而最近随着大量的京营出征,粮价下跌至八毫。

    庞大的勋贵阶级,以及公卿百官,以及富豪大商,都拥挤在这座城市,在权力的藤蔓上不断地纠缠。

    而这,又促进了商品消费的发展,薪酬待遇一直高于其余各地。

    如果说在苏州,普通的苦力,一天最多只能赚50个铜子,而在北京,就可以高至八十。

    换句话来说,中等收入水平,一家人月收两块银圆左右。

    而这又倒逼着军饷涨价。

    毕竟士兵们需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即使皇帝管饭管衣,但高水平生活的追求,谁不喜欢?

    也正是如此,借着这个机会,户希望部压低粮价,从而降低士兵们的期望。

    要知道,早在幕府时期,一名士兵月饷,只有五钱,骑兵为八钱。

    到了南京,皇帝登基,就涨到了一两白银。

    而在现在的绍武五年,普通士兵已经达到了两块银圆,不过五六年的光景,就翻了四倍。

    军费的压力太大了。

    户部一直抱怨着军费太高,对于涨月饷之事,很不积极,这招惹了五军都督府的不满。

    毕竟,如果普通士兵都涨工资了,他们这些将军们,也会大涨。

    朱谊汐则考虑更多。

    适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