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大明世祖 >
    
    张同敞话糙理不糙。

    秦国打安南,起码百万块。

    如果照此推算,他二十多个儿子,不得好几千万?

    如果照此规矩,后世的君王纷纷效仿,那可对于财政的消耗就难以计量了。

    而要知道,明朝的亲王就藩,寻常不过几万两,如瑞王在户部磨了几年,才凑够十万两去汉中。

    像福王那样,家底丰厚的,结婚用了三十万,府邸二十八万两,其余的私馕无数,但要知道,这些都是万历皇帝从内帑中赏赐的。

    而朝廷呢?

    就是与之价值四万两的赋税罢了。

    所用的花费寥寥无几。

    而无论是秦国,还是齐国,亦或者未来的辽国,花的都是朝廷的钱,皇帝的内帑却一分不出。

    好家伙,获利的是皇帝,出钱的是朝廷,完全是赔本的买卖,谁想做?

    闻听此言,皇帝倒是沉默半晌,随即抬目望向了窗外。

    秋收在即,京城的鸟儿似乎都多了了些,想要沾沾人气,混点吃食。

    皇城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树木花草则稀疏了。

    「你的意思,我明白!」

    朱谊汐声音平淡:「对了,今秋,朝廷能收多少钱粮?」

    「按照往年的估计,两京二十五省,约莫能收近五千万银圆吧。」

    张同敞有些意外,这是财部的事,与他兵部关系并不大。

    如今随着北方日渐复苏,赋税也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边疆蒙古地区被纳入后,边贸日渐昌盛。

    要知道,在绥远,两只羊价值一块银圆,而在北京一只羊就能值三块钱。

    更不要提,随着安西省的纳入,关闭近千年的丝绸之路,虽然完全复苏无望,但陕西、甘肃商业却日渐兴起。

    所以北方的农税渐少,商税增多。

    就拿陕西来举例子,全省粮税不过一百五十万块,而商税却有一百万之多。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国两税在去年,也就是绍武十六年,正式突破徘徊数年的八千万瓶颈,达到了八千三百万。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去除每年的养军、官,以及日常建设支用,朝廷每年能结余两千至三千万块。

    如此庞大的盈余,藩国的建设对其而言,可谓是九牛一毛。

    刚回答完,张同敞就反应过来,朝廷如今不缺钱粮。

    他却仍不服输,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