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行者无疆 >
    
    1

    日内瓦的一个夜晚,我们在一家木屋餐厅用完晚餐,正想起身回旅馆,却发现屋外早已大雨滂沱,无法出门,只好重新坐下。餐厅老板知道这场雨一时过不去,便请侍者搬出一支巨大无比的民族乐器长号,让我们轮着吹。这种长号的号腔长达数米,狭小弯曲,我们憋得脸红脖子粗也吹不出声音,后来渐渐掌握了一点窍门,才发出一点呜呜声,虽然说不上什么音调,却有一种哽咽浑浊的幽远感,听得让人心颤。

    我和两位新近赶来与我们一起考察的记者坐在外间的一角聊天,他们觉得这是一个采访的机会,便打开袖珍录音机开始提问。

    他们问:考察至今,觉得欧洲有哪一些方面最值得中国学习?我说,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脱了很多课,初一看是科学技术上的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上的课。这事说来话长,但这一路上给我们直观感受最深的是两点,一是在欧洲,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并行不悖,共臻极致;二是在欧洲,个体自由和互相尊重并行不悖,形成公德。相比之下,真不知道我们中国为什么总是把这些对应性文化范畴看成你死我活的对头,结果两败俱伤。这一伤,几乎伤及了所有的文化人,使他们全都充满了沉重的失败感和悲剧感。

    对此我们找了不少原因,然后一起感慨:要在这些方面追赶欧洲,将是长期的事情,焦急不得。

    “那么,可以被快速仿效的有哪些事情?能举出一件吗?”他们问。

    “旅游。”我回答,“不仅自己外出旅游,而且欢迎别人到自己的地域来旅游。众目睽睽的流动性注意力是一所最好的学校,足以使山河重整、人格再造。”

    我的这个说法使他们有点吃惊。“旅游?”他们疑惑地重复着。

    于是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起来。

    这些年,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讶异地发现,他们成本最低、升值最快的稳定收入,居然不是那些名震全球的飞机、汽车、时装、葡萄酒制造业、海洋航运业、矿产开采业,而是旅游业;与此同时,一些最贫困的国家百业凋敝,也是靠旅游业在支撑着国民经济。贫富两极都是如此,中间状态的国家当然也差不多。在欧洲,尽管人口密度不高,但到处都是浩浩荡荡的旅游者队伍。连老人们对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安排,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旅游,而欧洲之外的老人,则把欧洲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

    原来在国内,已经觉得外国人来了不少,但那是与过去比。到国外系统地考察一圈,才知道中国还远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