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变化不测谓之神”。当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研究伟大的中国智慧书《周易》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许多在现当代所出现的新事物,在古人的著作中查阅不到相应的解释,只有在理解《易经》的精神的基础上,才可以对这些新变化和新事物作出相应的解释或对位。此外,更重要的,对许多事物,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否则,信而迷之,便变成“迷信”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易经》这部古籍文献使古今中外的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乃至国君、百姓均对其特别关注,千百年来探求不已,玩索不止。清朝乾隆钦定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盛赞其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经》不仅是七千年中国文明史的源头活水,而且也雄踞“世界三大经典”——《易经》、《圣经》、《吠陀经》之首。其地位之显赫、声誉之崇高、影响之深远、作用之神奇,不可不谓之为“天下第一书”。 自古迄今,对《易经》的探索者前仆后继,数不胜数,形形色色的研究专著也是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这里暂且按下国人对这一国宝的研探之论和溢美之词不表,先来择要浏览一下海外异域的学术权威们对《易经》的评价: 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G.W.FHegel)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 美国哲学家卡普拉(FGap
a)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说:“可以把《易经》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几千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才可以相比。” 欧洲近代著名学者捷恩(C.G
a
e)在英文版《易经》的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取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几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如此价值,而且与最新的量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丹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N.H.D.Boh
)在1927年建立了互补原理,引起世界轰动;但当他在1936年到中国讲学时见到《易经》太极图时,便惊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了互补的理论思想,并以图形表示”。他手捧《易经》如获至宝,将太极图定为其族徽勋章的标志图
a)在《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说:“可以把《易经》看成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权威们认为,它在中国几千年来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他文化中的《吠陀》和《圣经》才可以相比。” 欧洲近代著名学者捷恩(C.G
a
e)在英文版《易经》的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取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几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如此价值,而且与最新的量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丹麦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N.H.D.Boh
)在1927年建立了互补原理,引起世界轰动;但当他在1936年到中国讲学时见到《易经》太极图时,便惊叹“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有了互补的理论思想,并以图形表示”。他手捧《易经》如获至宝,将太极图定为其族徽勋章的标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