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程层面来看,当外族举部前来归附,赐予其一个名号,是必然之举。

    对于较小的部族,或许赐予侯爵,而较大的部族,则可能封以王爵。

    在这方面,大汉自然不会太过吝啬。

    然而,不论是侯爵还是王爵,名号再响亮,终究不能充饥。

    即便爵位附带有俸禄,又有谁能单凭这点俸禄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胡夷的部族,他们的封号更是值不了多少钱。

    因此,关键在于这些名号背后,究竟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利益。

    若非如此,又有谁会轻易放弃原有的头人身份,抛家舍业,前来投奔呢?

    所以,在真正决定归附之前,双方事先商定待遇,实乃人之常情,完全符合封建社会的现实价值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说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天下才几个君子?

    更别说对方还是胡夷。

    你能指望胡夷的头人是个君子,然后全心全意为族人服务?

    卖身卖人头才是常规操作好吗?

    还没有完全脱离野蛮原始的部落社会形态,完全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现在草原上的部落,大多都说自己是鲜卑人,剩下的什么东胡乌桓,多半也是依附鲜卑。

    但不管是匈奴还是鲜卑成为草原主人,部落之间的仇杀,从来没有停止过。

    今日我兴起,明日他没落,大鱼吃小鱼,谁强谁有理,最是等闲不过。

    如果这个时候,谁有能力站出来给大伙主持公道,那就受到大家的拥护。

    “有能力站出来给大伙主持公道”,一代表着你强,二代表着你公正。

    轲比能生前,不过就是一个小种鲜卑。

    那是因为他足够勇敢,执法公正,所以才被其他部落推选为大首领。

    轲比能死后,草原上的鲜卑人,越发分裂混乱。

    稍小一点的部落,社会组织彻底退化,重新成为原始状态。

    在这种环境下,又有汉国的许诺封赏托底,卖人头那简直就是根本就是毫无心理压力。

    不过镇东将军领军在外,无有私下封赏的权利。

    没鹿回部想要得到承诺中的封赏和物资,至少要等镇东将军派出的信使回到长安汇报。

    然后长安再派出天使前来册封。

    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