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佛法首重出离心,而出离心的主要含义是指内心放下对轮回中的种种贪爱,也就是放下内心中的执着。出离心的建立并非强调身体离开某一个环境,因此,不论是小乘、大乘,还是显宗、密宗,都必须从“暇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以及“因果不虚”等等根本基础的认知学习开始。
观修“暇满人身难得”,会让我们珍惜所得到的生命,对待自己的人身如同渡海时的船只,依靠它好好修行,希望能渡脱轮回的苦海,成就今生和来生的利益。
观修“寿命无常”,能使我们从观察自身寿命的无常,进而明白万事万物也都是在时刻变换之中,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学会接受事物和生命的无常,不会过于贪执爱恋自己的生命以及亲友、世间财物,也能在面对世事的无常时不会过于失望或痛苦;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短暂生命,善加利用来做有意义的善行。
观修“轮回过患”,能使我们明白六道轮回的痛苦。如果能理解轮回即是痛苦,一方面能让我们对其他众生产生慈悲心,另一方面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遇到大大小小的痛苦时懂得思维——这些困难比起无始以来所经历的轮回痛苦,轻微得多了。所以,你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现实的痛苦,更有智慧处理四周的事物,当然也会生起摒弃这种痛苦的决心。
理解“因果不虚”,会让自己对行善或作恶有明确抉择的判断力。如果真的能够好好观修因果关系,深信有因必有果,那么你对于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顺境与逆境都会感到很踏实。此外,对因果有所理解,会尽力行持善法,避免造下恶业,同时对于生命的意义与究竟解脱的追求才会有强烈欲望,也才会想依靠善知识,学习很多善法。
具备愿意对所有众生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思想,结果净化的会是我们自己。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有能力度尽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但只要能生起广大的愿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就是行菩萨道,就能问心无愧。我们是凡夫,和真正的菩萨有所差别。真正的菩萨是众生需要什么他可以施予什么,只要发个愿,施舍出去的东西又会还原。所以,有菩萨愿意捐他的头给众生,这对他没有伤害,因为捐完后再发愿,头又复原了;有人需要他的手,捐了手他不会觉得痛苦,因为他已经有无畏的心,而且发个愿,手又完好如初了。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若有人要我们的头、手,我们捐出去后就无法复原,我们会很痛苦,会后悔,如果会后悔,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
观修“暇满人身难得”,会让我们珍惜所得到的生命,对待自己的人身如同渡海时的船只,依靠它好好修行,希望能渡脱轮回的苦海,成就今生和来生的利益。
观修“寿命无常”,能使我们从观察自身寿命的无常,进而明白万事万物也都是在时刻变换之中,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一方面让我们学会接受事物和生命的无常,不会过于贪执爱恋自己的生命以及亲友、世间财物,也能在面对世事的无常时不会过于失望或痛苦;另一方面,能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短暂生命,善加利用来做有意义的善行。
观修“轮回过患”,能使我们明白六道轮回的痛苦。如果能理解轮回即是痛苦,一方面能让我们对其他众生产生慈悲心,另一方面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遇到大大小小的痛苦时懂得思维——这些困难比起无始以来所经历的轮回痛苦,轻微得多了。所以,你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现实的痛苦,更有智慧处理四周的事物,当然也会生起摒弃这种痛苦的决心。
理解“因果不虚”,会让自己对行善或作恶有明确抉择的判断力。如果真的能够好好观修因果关系,深信有因必有果,那么你对于生活上所遇到的一切顺境与逆境都会感到很踏实。此外,对因果有所理解,会尽力行持善法,避免造下恶业,同时对于生命的意义与究竟解脱的追求才会有强烈欲望,也才会想依靠善知识,学习很多善法。
具备愿意对所有众生付出而不求回报的思想,结果净化的会是我们自己。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有能力度尽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但只要能生起广大的愿力,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就是行菩萨道,就能问心无愧。我们是凡夫,和真正的菩萨有所差别。真正的菩萨是众生需要什么他可以施予什么,只要发个愿,施舍出去的东西又会还原。所以,有菩萨愿意捐他的头给众生,这对他没有伤害,因为捐完后再发愿,头又复原了;有人需要他的手,捐了手他不会觉得痛苦,因为他已经有无畏的心,而且发个愿,手又完好如初了。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若有人要我们的头、手,我们捐出去后就无法复原,我们会很痛苦,会后悔,如果会后悔,那么我们的菩提心就退失了。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