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瓦解,是大明看到倭国正在经历的种种乱象,才意识到的一个可怕问题,这其实是万历大思辨的重要成果之一,那就是对天命的解释。
万历维新之后,大明对天命的理解为三花聚顶,即过去身、现在身和未来身共同认可的三花聚顶。
往圣知今朝,泉下可瞑目;今人承劫波,征途肯继踵;
后世缅血泪,青史有颂德;三花既聚顶,天命自煌煌。
而共识的瓦解,瓦解的不仅仅是现在的共识,还有过去的共识,对过去的无限否定,对未来共识的塑造影响也颇为深远。
共识瓦解,是对天命的瓦解。
当下,丰臣秀吉想要再次对朝鲜发动战争,他需要让所有倭国大名臣服,哪怕是像织田信长那样,只是名义上的臣服,但是丰臣秀吉根本不可能做到了。
大明对倭国的干涉是全方面的,大明在倭国钉了太多的钉子,对马岛、石见银山、大阪湾守备千户所、长崎总督府、倭国通行宝钞等等,现在又多了一个江户驻军。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羁縻,让倭国的分歧越来越大,共识正在快速瓦解。
你要反抗大明,我要做大明走狗;你要废除宝钞,我就坚决拥有;你要掌控银山,我偏偏把银山卖给大明;你要减少倭奴流出,我要增加倭奴流出;这些分歧,比比皆是。
朱翊钧和戚继光又详细的讨论了下关于倭国的局势和江户驻军的问题。
这里面一个让皇帝和大将军都没想到的事儿发生了。
熊廷弼在石见银山附近搞均田,不是还田,是均田。
大明还田的标准是一家一姓不得超过百顷,也就是万亩,如果想要更多,就只能分家;
而熊廷弼在石见银山搞得均田是一家一姓不得超过一顷,即一百亩田,而且搞得风生水起,甚至都已经从大明实控范围,向着毛利家蔓延。
大明在倭实控区域,就像是一座圣山一样压在倭国,给倭国本就频繁的百姓一揆火上浇油,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石见银山的均田令,这些倭人对大名、对幕府、对倭国朝廷的不满就愈演愈烈,怒火正在以一种燎原之势,烧遍整个倭国。
倭国的幕府、大名们扑灭民乱,已经没有任何用了,只有消灭石见银山这座圣山的大明军,才能扑灭这股浪潮,但这些大名们彼此矛盾重重,无法做到同心同德,无法形成合力,一同消灭大明驻军。
戚继光认为这是好事,熊廷弼所为,给大明军管还田、均
万历维新之后,大明对天命的理解为三花聚顶,即过去身、现在身和未来身共同认可的三花聚顶。
往圣知今朝,泉下可瞑目;今人承劫波,征途肯继踵;
后世缅血泪,青史有颂德;三花既聚顶,天命自煌煌。
而共识的瓦解,瓦解的不仅仅是现在的共识,还有过去的共识,对过去的无限否定,对未来共识的塑造影响也颇为深远。
共识瓦解,是对天命的瓦解。
当下,丰臣秀吉想要再次对朝鲜发动战争,他需要让所有倭国大名臣服,哪怕是像织田信长那样,只是名义上的臣服,但是丰臣秀吉根本不可能做到了。
大明对倭国的干涉是全方面的,大明在倭国钉了太多的钉子,对马岛、石见银山、大阪湾守备千户所、长崎总督府、倭国通行宝钞等等,现在又多了一个江户驻军。
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羁縻,让倭国的分歧越来越大,共识正在快速瓦解。
你要反抗大明,我要做大明走狗;你要废除宝钞,我就坚决拥有;你要掌控银山,我偏偏把银山卖给大明;你要减少倭奴流出,我要增加倭奴流出;这些分歧,比比皆是。
朱翊钧和戚继光又详细的讨论了下关于倭国的局势和江户驻军的问题。
这里面一个让皇帝和大将军都没想到的事儿发生了。
熊廷弼在石见银山附近搞均田,不是还田,是均田。
大明还田的标准是一家一姓不得超过百顷,也就是万亩,如果想要更多,就只能分家;
而熊廷弼在石见银山搞得均田是一家一姓不得超过一顷,即一百亩田,而且搞得风生水起,甚至都已经从大明实控范围,向着毛利家蔓延。
大明在倭实控区域,就像是一座圣山一样压在倭国,给倭国本就频繁的百姓一揆火上浇油,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石见银山的均田令,这些倭人对大名、对幕府、对倭国朝廷的不满就愈演愈烈,怒火正在以一种燎原之势,烧遍整个倭国。
倭国的幕府、大名们扑灭民乱,已经没有任何用了,只有消灭石见银山这座圣山的大明军,才能扑灭这股浪潮,但这些大名们彼此矛盾重重,无法做到同心同德,无法形成合力,一同消灭大明驻军。
戚继光认为这是好事,熊廷弼所为,给大明军管还田、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