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济、温祥卿等人嘴角带着几分笑意,沈溍、茹太素等人则脸色难看。

    原本是大喜事,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之前蓟州镇丢了的消息传来,还是一个地方知县送来的消息,从始至终,北平都司也好,布政使司也罢,还有河北巡抚使顾正臣,一个消息也不报。

    这些人据此认为,顾正臣封锁了消息,为的就是避免失败蒙羞,维护他常胜的名誉,避免来自皇帝的训斥与惩罚……

    可这些人被元廷夸张的数十万大军给吓破了胆,给惊住了魂。

    他们偏执地认为,一旦丢了蓟州镇,元军骑兵就能在千里平原之上纵横驰骋,无人能敌,黄河以北甚至是淮河以北江山不保。

    这些认知——

    只能说,他们太自以为是,太相信自我判断。

    不说开国之初,大明的骑兵可以追着元军的骑兵跑这些事,单单说海州之战、云南之战、安南之战,三次重要战事,都已经说明了一点:

    火器正在改变战争。

    但在这些自认为熟读兵书,掌握了兵家要义的读书人眼里,火器依旧不堪一用,无法在野战之中发挥重大作用,更不足以改变战局。

    他们宁愿相信自己根深蒂固的陈旧认知,认为骑兵野战无敌,也不愿相信大明在变得强大,他们不相信,大明可以对着那数十万骑兵喊一嗓子:你们元军没有资格在大明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大明讲话。

    要知道,过去,是大明打败了他们,赶走了他们!

    可现在,这些人还能说什么?

    别人可以大肆庆贺,可以毫无忌惮地去笑,去拍手,去欢呼,但这些人该如何?

    茹太素虽然不是跳得最欢的一个,却是一个“指点江山”时间最长的一个,曾在朝堂之上,一个人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口水都干了,嘴唇都白了,依旧在言说北方之事,为的就是说明一点:

    顾正臣的策略是失败的,长达四百里的封锁是注定不成功的,大明会折损大部力量,北方不保,朝廷应该如何如何又如何……

    可现在,茹太素走了出来,高声喊道:“陛下,镇国公一战歼敌二十万,俘虏元大汗,实乃可喜可贺之事,当派人前往,嘉奖镇国公及前线将士,万望其戒骄戒躁,继续作战,深入瀚海,直捣黄龙……”

    杨靖、詹徽、魏观、开济等人都很是鄙视茹太素。

    这个家伙实在是见风使舵,一看顾正臣赢了,就开始吹了,还让人戒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