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蓝玉与顾正臣的明争暗斗,徐达自然是心知肚明,也看出了朱元璋想借蓝玉制衡顾正臣的心思。

    但是——

    我的皇帝,你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顾正臣需要制衡吗?

    确实,这些年来顾正臣立下了很多功劳,声望很大,尤其是在百姓心中威望颇高。

    可是,他的存在会威胁到皇室吗?

    只要看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了,他身边的人,多是他的弟子。

    这些弟子里,有你皇帝的儿子,也有我徐达的儿子,还有李文忠、邓愈等人的儿子。

    他们尊重顾正臣,但不会唯顾正臣。

    一旦顾正臣要对皇室不利,这些人会站出来,成为一堵墙,挡在他与皇室之间。

    他们不是顾正臣的私兵!

    不管是朱棡、朱棣,还是李景隆、邓镇等人,一个个跟着顾正臣锻炼多年,哪个不是会拿主意,有主见的?就连李景隆那个家伙都知道权衡利弊,分析局势了,身后都是有家人的,谁会跟着顾正臣与皇室对着干?

    退一步,顾正臣如果真有什么心思,他费劲巴拉地培养这些弟子干嘛,收养几百个义子,培植一批亲信,岂不是更轻松?

    对吧,蓝玉?

    徐达目光很冷,但也没怎么再看蓝玉。

    有些话提醒过一次就行了,说多了,人家不仅不领情,说不得还会记恨上。

    选择蓝玉,在徐达看来,朱元璋本身就走错了一步,这个家伙压根就不可能是顾正臣的对手,皇帝想要的是制衡,左边是顾正臣,右边是蓝玉,分量差不多,这中间的木杆平稳,哪一头都不会翘起来。

    可蓝玉想要的是将顾正臣撅下去!

    制衡之道是共存。

    蓝玉,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可顾正臣懂!

    这就注定了斗争一旦开始,没人伸手阻拦的话,蓝玉迟早会输。

    徐达并不希望蓝玉死,在战场之上,他的统率、指挥能力,仔细来论,他确实不输给任何人,包括自己,也包括顾正臣,他有自己的指挥艺术,也有许多将官无可匹敌的勇猛。

    这样的汉子,死在争斗之下而不是战场之上,可惜。

    顾正臣的脑温江讲话,极大让蒙古人得到了安慰,也终于接纳现实,开始融入脑温江,一部分军士也在顾正臣的力排众议之下,参与到了劳作之中,甚至有些青壮给了他们武器与弓箭,允许他们编入军队巡视。

    为了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