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华夏工程院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略带紧绷。

    一项内部议程正在讨论: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对2015年度的院士提名资格进行初审评议。

    与会者皆是资历颇深的学者,会场内的空气仿佛都因知识的重量而凝滞。

    历年来,关于院士增选名额的分配问题都会引发剧烈的争论和博弈。

    而今年的焦点,则几乎全都在第一次进入评议范围的栗亚波身上。

    作为常浩南的开门弟子,火炬集团骨干,在飞行器主动流动控制、超材料结构设计等领域成果斐然,参与了包括“驺虞”在内的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纸面履历上几乎完美。

    但毕竟他今年也才三十出头的年纪。

    常浩南当年能打破最年轻院士的记录,而且破格同时进入工程院和科学院,那确实是拿出了毫无争议的成绩。

    而对于栗亚波来说,“火炬实验室核心成员”的标签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双刃剑。

    一位资深院士扶了扶眼镜,语气审慎地发言:“栗亚波教授的工作,创新性和工程价值毋庸置疑。但我们必须严格审视其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独立性。”

    “他最重要的几项成果,如‘驺虞’的某型自适应流控系统算法,以及几种关键热防护材料的智能设计平台,都是作为常浩南院士主持的重大项目下的子课题负责人完成的。其个人独立贡献的权重,以及领导大型独立科研团队的能力,还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

    这番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与会者的顾虑。

    会场内响起轻微的议论声。

    当然,尽管对工作独立性的质疑合情合理,但其实谁都清楚,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

    而是老生常谈,而又不得不考虑的师承问题。

    杜义山仍然在世,而其弟子常浩南又同为双院院士。

    如果栗亚波今年也进入工程院,那么杜义山的头衔将大概率会留给同样具备参评资格的刘洪波教授。

    而考虑到这三位的年纪,一门三院士的情况将会持续几十年。

    相比之下,如果等杜义山去世之后,再提名栗亚波进入工程院,那么就过渡就会顺畅很多。

    反正栗亚波还年轻得很,实在不差个把年的功夫。

    “还有一点。”

    见到情况有些冷场,另一名院士也站出来表态:

    “常院士本人一直都没有对栗教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