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只有弗朗茨注意到了人类发展重心正在转变的现实情况。

    作为上一个时代的领头羊,华盛顿也显然不可能坐以待毙。

    因此,美国人的反应,来得迅速而又直接。

    几天后,一家名为《Helion Energy》的聚变能源公司发布公告,标题同样简洁而有力:

    《Helion Energy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合作,实现聚变净能量增益》。

    公告称,该公司与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深度合作,依托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积累的海量实验数据,在其第五代脉冲磁约束系统原型机“Venti”上,成功进行了一次“非点火聚变”实验。

    实验过程中产生了强度高达7T的超强磁场,并达到了0.97的科学能量增益(Qsci),以及更引人注目的,净电力产出增益(Qeng)为1.10。

    单纯从数字上看,相较于华夏方面宣称的4175秒稳态运行和Q>1,Helion的成果似乎并不那么耀眼。

    Qsci 0.97意味着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接近但尚未完全覆盖输入到等离子体的能量;Qeng =1.10则是一个更实际的工程指标,表示扣除所有系统损耗(包括加热、磁场维持、能量回收效率等)后,最终输出的净电能高于输入的电能。

    这确实是可控核聚变在能量增益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证明了其能量回收概念的部分可行性。

    然而,在华夏HL2A那长达一小时的运行时间面前,其冲击力似乎被稀释了。

    尽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质疑华夏方面那个难以置信的“4175秒”到底是真实突破还是数据魔术,但毫无疑问,无论学术界、媒体界还是吃瓜界,讨论热点都仍然聚焦于太平洋西岸。

    然而,Helion Energy却并不甘心仅仅充当背景板。

    就在公告发布后的当天晚上,一场规模不大、仅邀请了十几家国际顶级媒体记者代表的新闻发布会,在其总部一个颇具未来感的中型会议厅内悄然举行。

    跟多数事先通气的发布会不同,Helion Energy事先未透露任何具体内容。

    这种低调的“突袭”策略,终于成功点燃了外界的好奇心。

    而事实也证明,他们并未辜负外界的期待。

    发布会并未设置主持人,当Helion Energy的创始人兼CE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