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在现在的欧洲格局中,地位十分微妙,意大利看似处于中立国地位,占据外交上的主动权,但现实里意大利和两个阵营却都有矛盾。

    所以,意大利想两头通吃,前期具备可行性,如果没有野心,那一直保持中立,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意大利首相贝尼托,很显然不是一个能“闲”住的人,他的野望一点也不比阿道夫差。

    ……

    1934年9月11日。

    莱茵市。

    在忙着经济统计的空隙,弗里德里希皇储等东非高层就一直在关注奥匈帝国战局的发展。

    “现在德国已经占领了布拉格,波西米亚北部和西部的主要重镇也被其控制,德军在南路的进展也不错,迅速朝着维也纳方向推进。”

    “不过,德国并没有更往南,支援或者收编南部奥匈帝国西南战区的残军,应该是顾虑意大利的态度。”

    东非国防部长施瓦格,在沙盘上插着旗帜,红色代表德国,黄色是工党,绿色是意大利,蓝色是奥匈帝国。

    肉眼可见,红色的德国旗帜正在变多,而绿色旗帜代表的意大利军队数量虽然不少,但多集中在威尼斯西部一线。

    黄色工党旗帜则慢慢变少,但是在东部有扩大的趋势。

    施瓦格一边沿着多瑙河插旗,一边说道:“奥匈帝国政府军现在面临的问题,很严峻,因为之前匈牙利事件的原因,奥匈帝国拆除了一批维也纳到匈牙利之间的要塞,试图加强对匈牙利的控制。”

    “而现在,这反而便宜了占据维也纳盆地的工党联合政府,他们向布达佩斯推进的过程中,因为匈牙利缺乏军事要塞,所以反而不利于奥匈帝国的反攻。”

    “维也纳到布达佩斯的路程,不到三百公里,这就对了布达佩斯的奥匈帝国政府,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维也纳对布达佩斯具有天然的地理压制能力,匈牙利工党政权覆灭时,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现在情况也颠倒了过来,工党控制了维也纳,而奥匈帝国政府却在布达佩斯,并且,此前,奥匈帝国还拆除了两座城市沿线的一些军事设施,这就让奥匈帝国政府坐蜡了。

    施瓦格说道:“现在奥匈帝国的战争情况可以说十分诡异,工党在北边和西边的损失,在东边和南边得到了弥补,根据我们的判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工党兵临布达佩斯,可能就在一个月内。”

    “布达佩斯虽然名义上是奥匈帝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