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观众心理学 >
    
    海德格尔

    接受美学家从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波普尔和曼海姆等学者那里接过了期待视域的提法,加注了自己的内容。在姚斯看来,期待视域是接受者在接受作品前的定向预期。所谓定向预期是指这种预期停留在一定的界域里边,而这种界域则是由接受者以前的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决定的。期待视域的命题确认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接受者的心理并不是一种真空,而是早就有了预置结构。这种预置结构由明明暗暗的记忆、情感积聚而成,与作品的结构相撞击,并在撞击过程中决定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并决定是否突破这种预置的心理结构,把审美活动推向新的境界。

    胡塞尔

    姚斯说:

    一部文学作品,即便以崭新的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实现。在审美视野的主要视野中,接受一篇文本的心理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只凭主观印象的任意罗列,而是在感知定向过程中特殊指令的实现。感知定向可以根据其构成动机和触发信号得以理解,也能通过文本的语言学加以描述。

    一个相应的、不断建立和改变视域的过程,也决定着个别文本与形成流派的后继诸文本间的关系。这一新文本唤起了读者(观众)的期待视域和由先前文本所形成的准则,而这一期待视域和这一准则,则处在不断变化、修正、改变,甚至再生产之中。变化和修正决定了它们的范围,而改变和再生产则决定了类型结构的界限。

    我们一般认为,接受者参与创作,一定是顺向创作,即按照创作者的意图和文本发挥主动,填漏添彩。但接受美学认为,更多的是误读、岔读、抱有成见之读。由于接受者的误读是由他们的文化背景、特殊履历和时代风尚所造成的,因此即便误读,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在这种必然性的“误读”前,“正读”是什么呢?“正读”重要吗?

    当然,也会出现作品展现与期待视域比较接近的情况,这就会使接受者进入一种快速、轻便的接受过程,但这样的过程未必能产生深刻的审美愉悦。只有当作品展现与期待视域产生大大小小的抵牾、摩擦时,才会因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