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举?”

    “考什么?”

    “谁考?”

    “考中当真能做官?”

    如果这个时代有热搜,那今日的头条,必定是这一连串有关科举的爆炸性新闻。

    即便没有所谓的热搜、头条之类,舆论也依旧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迅速以长安为中心四散,并引发了剧烈的轰动。

    单靠学识就能做官!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是一个很正常,也很容易理解的概念;

    甚至即便是在这个时代,有学识就能做官,也同样是一个成立的命题。

    但关键在于:不同于后世,政府可以轻易组织起一场决定官员录用的考试——这个时代的文人士子,是几乎没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学识,足够支撑自己成为官、吏的。

    后世的知识分子想考编制,不过是百十来块钱的报名费,外加一轮笔试、一轮面试,以及只需要坐等结果的政审而已。

    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压力、成功难度都极大,但至少每一个有志于此,且家世清白的人,都有资格踩上那架独木桥,然后和其他竞争者去挤、去推搡。

    但在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想要跻身官僚阶级,最难得不是竞争、不是通过独木桥走到对岸;

    而是找到独木桥在哪里,以及,如何踩上独木桥。

    在后世,民众跻身体制的渠道有哪些?

    考试竞争;

    人才特聘;

    重大贡献者,即其直系后人照顾等。

    即便其余渠道与绝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但至少第一条:考试,是面向普罗大众的。

    而今汉室呢?

    举孝廉,举力田,举贤良方正——看上去是五花八门,但归根结底,却不外乎‘察举’二字。

    与之对应的,自然就是华夏封建时代相对先进的科举制度,以及后世新时代的公务人员考试。

    那察举和科举,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看上去不过一字之差,然实则,却可谓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按照后世所记载的历史记录,华夏封建时代的科举,大概可以笼统的归结为:从乡、省,再到国等三层或以上筛选机制,筛选出文化水平过硬的优秀知识分子,而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再任用其为官员。

    能过第一关的,也就是乡试中举的举人,便已经能做基层的官员;

    过第二关,即省考及弟的进士,已然具备了成为基层主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