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后世人印象中中,封建时代的战争,往往是会集万千瞩目于己身的。

    就好像封建时代,无论是对外主动征讨、被动防御,还是对内镇压、平乱——只要战争爆发,所有人的关注点,就都被会战争所吸引。

    然而事实上,封建时代的战争,往往并不会引发太过强烈的注意。

    准确的是,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往往只是战果。

    好比一户农人,你说国家正在打仗,他会告诉你:打就打呗?

    国家该打仗打仗,我就该种地种地呗?

    咋?

    国家打仗,农民就不用种地了?

    这算个哪门子的道理?

    故而,在战争爆发时,除了政坛和权利决策层,会从头到尾的关注战争进程外,其他的各个群体、阶级,都只会等一个结果。

    而且不是干等,而是一边忙自己的事——该种地种地,该读书读书,边忙边等。

    其中,尤其是对最底层的农民而言,甚至就连战争的结果,都不是那么的重要。

    一来,是在封建社会体质、体系当中,作为最底层的农民,其生存压力相当之大。

    整日整日头疼吃什么、穿什么,也就没有精力去关注万千里外,正在进行的那场战争了。

    二来,则是农民家庭对战争的参与度,同战争胜利与否之间,实在关系不大。

    因为对于农民家庭而言,自家子侄参军入伍,并不是只有建功立业,武勋得赏这一条路子,能为家庭带来好处。

    ——能活着下战场,能全须全尾的得到赏赐,自然是最好的。

    但若是不成,那就退而求其次——缺胳膊少腿了,官府给了伤残补助,又或是阵亡、战殁了,官府也同样会下发抚恤金。

    对于农户家庭而言,二者的区别只在于:租赁,还是一次性买断。

    建功立业,或者受到封赏,就像是农家子弟被朝堂、被军队租赁,并且租赁结束。

    而伤残、战殁者得到的抚恤金,则好似官府一口价,把农家子弟给一次性买断了。

    这么说或许很残忍。

    但这,也同样是残酷的现实。

    ——农民当然希望自己子弟,能平平安安从前线回来。

    但这是不受控制的事。

    所以,农民们便只能将希望,从子弟平安归来,改变为:至少钱的回来。

    功臣封赏也好,伤亡抚恤也罢——总归是要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