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笙接过杂志,哈德斯已经翻到了那页专题报导。

    马姚伟也凑过去看了一眼,皱眉说道:

    “这写得好像也没错啊……但怎么看着怪怪的?”

    哈德斯冷笑一声:

    “表面说的是实话,但字里行间全是暗示。

    说白了就是在给你贴标签:一个资历浅的华人演员,年纪轻轻却连拿三大国际大奖,有钱了不起。”

    杜笙点点头,似有所指道:

    “奥斯卡学院评委平均年龄六十多,很多都是熬了几十年才坐到那个位置。

    汤姆·克鲁斯当年为什么被排挤?

    就只是因为太年轻、红得太快。”

    哈德斯继续分析:

    “奥斯卡这些年虽然也在尝试多元化,但比较重要的大奖,从提名名单到获奖,还是偏向于老成持重、资历深厚的中老年男栍。”

    张浩龙冷笑一声:

    “所以这时候捅出这些‘旧账’,就是在提醒评委们:笙哥你不够格,还污点缠身。”

    马姚伟问:

    “能消除吗?”

    哈德斯答:

    “《灯塔快报》还好,毕竟就是个三流小报;

    但《娱乐家》就不一样,它是专业影评刊物,影响力大得多。”

    杜笙沉思片刻,开口道:

    “那就把专访提前。”

    他对张浩龙说:

    “你找人查清楚,到底是谁在背后推动的。”

    说完,他站起身,活动了下肩膀:

    “走吧,该干活了。”

    随着杜笙一句话,背后人脉迅速运转起来。

    哈德斯开始联系电视台,争取让杜笙尽快接受主流媒体专访,维持曝光度,顺带扭转舆论风向。

    而另一边,张浩龙也开始调动资源,追查这两篇报道背后的幕后推手。

    一场围绕奖项、声誉和影响力的暗战,正在打响。

    而这一次,杜笙,准备正面迎击。

    工作室里,赫斯特姐妹和李伊馨正带着一个小组,24小时轮班盯着网络上的风吹草动。

    杜笙的声誉正处于敏感期,稍有草动都可能影响奥斯卡及格莱美的冲奖节奏。

    与此同时,杜笙亲自拨通了格莱特的电话。

    格莱特是《飓风营救》的北美发行方之一,双方利益捆绑得比较深。

    正好对方还是《娱乐家》杂志的股东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