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号到18号,尉来的订单增长率如同脱了缰的野马一般,快速的增长,部分之前日均约20辆的门店,单店日订单直接破百,提车周期从一周延长至一个月。

    订单的激增,使得销售的话术都变了,重点强调起电车的体验以及油车的价格,广告牌三年油费对比燃油车会节约多少钱,这部激增的订单,绝大部分都是之前中意燃油车的用户。

    火爆的场面,不仅仅只表现在终端门店这边,尉来位于甬城梅山岛的总部,一排排大卡车,排着队提车的经销商根本没有过年的概念。

    部分财力有限的中小经销商,为了多拿一些车,都需要短期借贷提车了,星河与星途,经销商提车的价格在9万元至9.2万元不等,虽然降价了,但这种走量型又不愁卖的车型,利润还是较为可观的。

    一辆车的毛利润依旧能接近于8000元,激增的订单,完全能够覆盖住当前短期借贷的成本。

    火爆的场面,让燃油车企业有些失措也属于正常,关键是这会儿正值过年期间,在尉来突发式的主动降价面前,集团内部的决策也受到了影响。

    檀锦程这边则是懒得管他们,在国内要想投诉尉来倾销,肯定是不可能成立的,他要防着的是合资企业在欧洲市场对他们进行投诉。

    欧盟区当初借助于环保的借口,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犹如一场妥妥的阳谋,然而十几年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跟他们想象当中的远不一样。

    特斯拉的崛起他们还能够接受,毕竟北美地区就这么一家成气候的,然而ZG企业的发展,则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是近三年。

    不只是尉来,BYD,吉利等等传统企业的成长速度,大大小小的新势力品牌,做到了百花齐放的程度,尉来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了。

    玩不过了,那就得想点其他的办法,李响去欧洲考察期间,就听到过关于欧盟对于C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价格限定传闻,简单来说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售价不能低于某一个价格,这个价格目前还没有确定下来。

    欧盟地区试图通过限价的方式,来限制我们在成本上的优势,不至于对欧洲传统车企造成更大的冲击。

    “咱们也没打算跟他们打价格战,你那个就是注意一下这些合资品牌的动向就行了,另外今年开始咱们也要开发除欧洲区以外的市场了。”

    出海是尉来的战略,但尉来从来没有想过以低价“倾销”的方式去攻点市场,没有必要把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