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好了,以后咱们也不用再靠着老外的供应了。”

    一枚小小的芯片,难住了多少产业,现代贸易竞争当中,几乎所有的产业矛盾都来自于芯片的供应问题。

    一辆智能汽车身上,差不多需要1200颗左右的芯片,汽车越是智能化,对于芯片的依赖越是严重,仅仅只是从成本角度考虑,国产化的替代就非常有必要。

    芯片的供应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国产化若是还不能有所突破,又必将被国际厂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只是流片成功,真正的量产还早呢,不过有个希望总是好的。”

    舒服哥嘴上说得谦虚,但是眉宇间却是掩饰不住的得意,吉利科技旗下的晶能微电子自主研发的车规级IGBT芯片流片成功,这是一款相对高端的芯片,填补了国内高端芯片的空白,技术突破也降低了对外的依赖。

    吃瓜群众最喜欢调侃的是吉利摸着BYD过河,但调侃归调侃,这种方式未尝不是一种好的经营模式,吉利自打把极克打出名气之后,进步神速。

    同BYD一样,吉利在自研芯片方向选择的方向也是IGBT,而尉来选择的方向则是MCU,两者的区别简单来形容的话,就是IGBT相当于汽车的肌肉,而MCU则相当于汽车的大脑。

    两者不存在哪个更重要,主要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而已,尉来选择MCU一方面是基于国民技术在MCU方向有着不错的技术储备,另外在算力方面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没事儿,流片成功了就不远了,到时候咱们两家可以在供应商上形成一定的互补。”

    头部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产业链,如果有核心的供应优势,那就可以在产业链上形成对其他车企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例如说BYD与尉来的电池,还有芯片荒时的BYD半导体。

    按照正常的供应节奏,零部件厂商也是需要其他厂商的订单,但当供应链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吉利之前在新能源产业链上没有太大的优势,车子销量也不怎么样,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话语权有限,发展别的零部件产业,又有些晚了,因此选择在芯片技术上做技术突破。

    说起来吉利在芯片方面的布局相当之多,除了晶能微之外,还有通过子公司合股的芯擎科技,另外与地平线签订了战略联盟,今年年初还与积塔半导体签订了CIDM芯片联盟。

    这个CIDM简单来说,就是与积塔半导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汽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