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也懵,不知道这个徐有贞从哪儿冒出来的。

    翰林院?

    翰林院有这么个人吗?

    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就折子的内容论,此人的确言之有物,于治水上很有见地。

    所以在皇帝随口问起黄河的疏浚工作后,工部的官员就提议将此人调到工部来。

    工部现在缺人,尤其缺有实干才能的人。

    从此人的折子上来看,他不仅在治水上有见地,于地方事务也略通。

    治水和地方的关系很重要,一个会处理和地方关系的工部官员更难得了。

    皇帝大笔一挥就同意了。

    第二天,群臣看见徐埕走进工部,自称徐有贞时,大家:……

    好骚的操作。

    皇帝知道吗?

    群臣心中闪过疑问。

    这主意是潘筠出的?

    群臣眼神交流,当着徐有贞的面什么都没说。

    徐有贞悄悄松了一口气,顺利调到工部之后立即接了任务外出。

    翰林院清贵,看上去比待在工部强。

    但翰林院内也是分情况的,有人可以去给皇帝讲课,可以给皇帝解疑答惑,可以给皇帝草拟诏书,还能在御前行走……

    但也有人只能坐在角落里修书,修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书,可能从三十岁修到六十岁,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徐有贞之前就被安排了这样的活。

    他实在是太恐惧了,若要这样过一辈子,还不如辞官归去,另谋出路。

    现在,他终于在仕途上谋到了一条路。

    他不管潘筠那番话的深意,也不在意潘筠给的“有贞”二字的警告,他只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就好。

    徐有贞出京,一走就是五年。

    他走了不少地方,奉命巡查各地堤坝,探查水系,他顺手将走过的河道画下,慢慢组成了几个区域的水域图。

    在第三年时,他终于升任右佥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的任务。

    他在黄河边上一呆就是两年,等回到京城时,整个人又黑又瘦,还老了不少,但精神奕奕,目光明亮。

    潘筠就对皇帝道:“陛下看,人用在他该用的位置上,不论君子、小人,事半功倍。”

    皇帝才猛地反应过来:“这是徐埕?”

    他瞪大双眼:“徐有贞是徐埕?”

    当然,那是五年后的事了,此时,皇帝并不知道徐有贞就是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