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冒充自己真爽啊!

    沈乐一开始还有点儿不好意思,很快就真香了。和家人解释这些知识从哪里来?解释他没有看过书、没有学习过,怎么就知道该这样做?

    作为家里的小辈,指挥家里“龙骨水车可以拆成各种工序,让木匠们分开来做,只要掌握好加工精度就能拼起来”?

    指挥家里“水车绝大部分部件都可以用竹木,但是大轴一定要用铁,在这里省不得”?

    说服家里人“田租少收一点,好歹给佃户多留一口,乱世当中人比财物重要”?

    说服家里人“把龙骨水车的方案献上去,和官府搞好关系,让县令能够立功,比趁灾年买贫民的田重要”?

    他得花多少力量来建立权威,花多少力量来压服那些长辈!

    别说一个“孝”字,就能压得他动弹不得,这个身体的父亲一个眼神,就有仆妇过来把他抱回房里,他挣扎都挣扎不动!

    现在好了,沈乐可以直接假传圣旨,呃,也不是假传,毕竟他自己就是当年那个“沈乐”,不是吗?

    家族第一波危机终于过去了,家族看他的眼神,也和原来天差地别。

    主持家事的三叔公,这个身体的父亲,和几个老人商量一下,居然不惜重金,从县里请来了一个读书人,教他念书识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什么玩意?

    我要从诗经开始学吗?

    沈乐欲哭无泪。我的时间不是这样浪费的啊!这些我都学过了啊!我在现代往死里背啊!

    “阿岳不许顽皮!”这一次,这个身体的父亲黑着脸,亲自过来镇压他:

    “这位先生,祖上曾游洛阳,手抄《熹平石经》,他家中现在还存有残本!你能学得先生的一成本事,就够你受用一辈子了!”

    熹平石经!沈乐双眼一下子亮了。熹平石经,是东汉文化最后的辉煌,由蔡邕奏请汉灵帝,校正经书,刊刻于石,在洛阳太学前刻了四十六块石碑。

    这是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无论文本还是蔡邕的书法,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可惜毁了太多!

    四十六块高一丈、宽四尺的石碑,董卓烧毁洛阳宫庙的时候就毁了一批,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半路上却掉到水里,消失了一大半;

    隋朝开皇年间,又从邺都运往长安,但营造司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用石碑做柱子的基石,等到唐贞观年间,魏征去收集残存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