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同志.”王一地开口喊了一声。

    “呵呵,见笑了。”江弦朝他和徐德霞俩人笑笑。

    “害,做文学工作就是这样。”

    王一地同为主编,非常理解江弦此刻的感受,“咱们负责一部刊物的工作,当然要为刊物把好关、负好责,有时候难免会身不由己,但是下面的人又不理解,觉得委屈,都很正常。”

    对于刚才的这一场面,王一地当然不会觉得江弦在刘鑫武面前吃了瘪,相反,对比冒冒失失闯入,最后失了风度甚至有些破防的刘鑫武,始终保持沉稳态度的江弦要让他更欣赏一些。

    “鑫武这个人是这样。”

    王一地叹一口气,“我认识他很多年了,他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还是不够成熟。”

    简单聊两句刘鑫武的情况,王一地又把话题拉回约稿的事情上面:

    “那个,江弦同志,稿子的事情还是希望你能仔细的考虑一下,你要发表儿童文学作品,那我们《儿童文学》一定是再合适不过的刊物了,再说,咱们都是老朋友了,《儿童文学》对你的重视程度,这一点你也知道.”

    “我知道了,老王,我就不直接答应你了,这事儿你也得给我点时间,让我好好的考虑考虑。”江弦说。

    “对,今天过来就是和你商量商量。”王一地语气客气,“你要是想好了,还麻烦尽快给我们个答复。”

    “这个你放心。”

    “那我们就不打扰了。”王一地起身,和徐德霞一起向江弦告辞。

    没有被刘鑫武的事情影响心情,破防的是他又不是江弦。

    完成了《小王子》的创作,《编辑部的故事》也在央视播出完,这段时间的工作告一段落,闲暇下来的江弦给自己放了假,决定留出时间来好好的陪陪朱琳、陪陪江年年。

    这年头的夏天,流行消夏晚会。

    听说陶然亭办了个为期三天的“宣武之夏”游园晚会。

    于是这三天里,每到傍晚,江弦就领着朱琳和江年年一块儿来到园中,一边纳凉,一边参加陶然亭的娱乐活动。

    为了避免麻烦,他和朱琳全都戴上墨镜,江年年也嚷着要戴,一家人干脆全都戴上墨镜出行,在人群里也不算太过醒目,毕竟这年头墨镜也是时髦单品,戴的人很多。

    陶然亭特热闹,欢声笑语一片,小孩儿也特多,毕竟这里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就是所有京城孩子的“后花园”,有不少小学低年级一组织春游,就去陶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