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春,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已是车水马龙。

    汇通司的商队带着蜀锦、瓷器往来如梭,劝学馆的学子捧着算学册奔向州县,连西市的胡商都说:“大唐的繁华,连巴格达都比不上。”

    而东宫偏殿内,一场关乎大唐未来的议事正悄然展开。

    李承乾案上摊着一幅巨大的《大唐舆图》。

    图上用朱笔圈出了密密麻麻的红点,那是新政两年来陆续建成的水泥工厂,从关中到江南,从陇右到岭南,已有三十余处。

    他指尖划过图上的官道,从长安到洛阳的“两京道”、从扬州到广州的“江南道”、从河西到安西的“丝路道”,都被标注了“需扩宽至三丈,铺水泥路面”的字样。

    “诸位爱卿,新政虽稳,但大唐的腿还不够快。”

    李承乾抬眼看向座下的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声音沉稳有力。

    “如今商路日繁,救灾需速,可现有官道多为土路,雨天泥泞难行,驿站间距过远,消息传递常误时日。孤打算用水泥整修天下官道,扩建驿站,让大唐的路能跑更快的马、走更重的车,这才是盛世的根基。”

    房玄龄率先起身,抚须躬身:“太子殿下远见卓识。老臣查过户部账册,去年水泥产量已达百万石,关中的‘长安水泥厂’更是能日产千石,材料确有保障。只是……整修天下官道耗资巨大,据估算需银三千万贯,汇通司虽有储备,却也需精打细算。”

    他递上一本账册,上面详细列着水泥成本、工匠工钱、石料运输等开销,每一笔都清晰明了。

    长孙无忌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务实的考量:“房相所言极是。更要紧的是人力与调度。天下官道绵延数万里,需征调工匠十万、民夫五十万,如何避免耽误农时?”

    “如何确保地方官不借机盘剥?还有驿站扩建,需增设驿马、驿卒,考绩如何定?这些都需有章程。”

    魏征素来刚直,此刻却眉头微蹙:“太子殿下,水泥铺路确是好事,可百姓刚从灾年缓过来,若大规模征调劳役,恐生怨言。臣听闻江南水泥厂曾有民夫因工期过紧闹事,虽已平息,却也需引以为戒。”

    他更关心民生疾苦,生怕基建变成劳民伤财的工程。

    李承乾早有准备,将一份《基建总章程》推到众人面前:“诸位爱卿的顾虑,孤已想过。第一,资金由汇通司牵头,发行‘基建债券’,让商民认购,年息五分,三年后由户部兑付,既不耗国库,又让百姓得实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