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四年腊月廿五,长安的雪刚停,朱雀街两侧的邸报栏前已围满了百姓。

    驿站的驿卒刚将新刊的《大唐邸报》贴上墙,墨迹未干的标题便吸引了众人目光。

    “吐蕃私通阿拉伯,谋逆不臣,朝廷将兴义师伐之。”

    下方盖着东宫与中书省的朱红大印,字字如炬。

    邸报开篇便引文成公主从吐蕃传回的密信,以朱砂小字抄录其中“阿拉伯赠精铁五十担,盟约待签,欲共制安西”之语,接着罗列吐蕃三大罪状。

    其一,背弃和亲盟约:陛下以文成公主和亲,赐织机、稻种,盼唐蕃永好,然吐蕃暗与阿拉伯勾结,私订盟约,实乃“以怨报德,背信弃义”。

    其二,威胁安西疆土:吐蕃在勃律筑堡增兵,截断西域商路,纵容部族毁焉耆水渠,致大唐农技官所教稻苗枯死,“视大唐教化如无物,视边民生计如草芥”。

    其三,勾结外敌谋逆:阿拉伯帝国灭波斯后虎视中亚,吐蕃与之私通,“欲借异域之兵,扰我大唐西陲,此乃通敌之实,谋逆之举”。

    文末以太子李承乾名义发声,言辞恳切却字字铿锵:“大唐以仁治天下,以义待万国,然仁非无锋,义不容欺!吐蕃负我朝恩,结外敌以窥疆土,若不严惩,何以安西域?何以告边民?今兴义师,非为拓土,实为伐不臣、护商路、保民生,望举国同心,共讨逆贼!”

    落款处,除东宫印信外,竟还有李世民御笔亲批的“准奏”二字。

    邸报刚贴出半个时辰,朱雀街便炸开了锅。

    卖胡饼的老汉举着擀面杖念叨:“我说吐蕃怎么最近不安分,原来勾搭上阿拉伯了!当年公主嫁过去带了多少好东西,他们竟敢忘恩负义!”

    穿儒衫的士子围在一起议论:“《春秋》有云‘夷狄无信,不伐无以立威’,吐蕃私通外敌,实乃自取其祸,朝廷此举,名正言顺!”

    西市的波斯商人也聚在邸报前,用生硬的唐话对译语官道:“阿拉伯人占了我们波斯的土地,又想勾吐蕃害大唐,他们要是赢了,西域商路就全完了!我们支持大唐,愿意捐骆驼运粮草!”

    连街角玩耍的孩童都跟着大人喊:“打吐蕃!打不臣!”

    东宫书房内,李承乾看着内侍递来的市井舆情汇总,嘴角露出一丝浅笑。这份邸报是他与房玄龄、魏征反复斟酌的结果。

    既以文成公主的密信为铁证,又引李世民御批增强权威性。

    既列罪状师出有名,又强调护商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