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明地区的军事集团,在抵达另一个势力的疆域边境线后。表现的文明程度高低,是和出现“抢掠”行为的概率成反比的。

    游牧寇犯边境,往往对攻占的区域是抢光掠光;而作为生产力较高一方的军团,在可以用产品贸易获利时,抢掠就显得非常低效。

    例如大明能用铁锅来换取当地的宝马和黄金时,也就不屑于抢掠。

    贸易能让该地区掌握财富的上层主动奉上金币,双方越合作越愉快;抢掠则是让麾下的作战力量去和穷鬼们摩擦,越摩擦矛盾越剧烈,成本越来越高。这个道理二十一世纪也用,某灯塔出兵海外抢劫,直接把自己干破产了。

    宣冲骑着马检查这里的麦田,发现麦类作物稀稀拉拉的和荒草长在一起;这甚至让跟来的爪人仆从军指点江山地叙述:“羽人们太懒惰了,稗草都快和作物五五分了,也不除一下。”

    至于爻人则是看得更加深刻,即田亩周围并没有水渠,一旁武斩铁拿刀子戳了戳土后,对宣冲汇报道:“大人,这里的土都是浅耕,他们这是糟蹋地啦。”

    宣冲自然是知晓这里农耕点数的落后,基本上就是青铜时代的刀耕火种;别说曲犁耕作这种高端科技,就连挖坑把腐烂的秸秆埋在地里增加肥力的活,恐怕也没人做。

    毕竟都是农奴们在做这种纯体力活,不会也没有意愿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多出一点粮食,还不都是老爷们的?可以参考赵诚现在搞垦拓,结果农夫们更愿意卖兔子皮。)

    宣冲盘算了一下这些城邦的经济情况,纯粹就是因为海贸的利益聚集在一起,粮食对于城邦主们来说,只要够吃就行了。

    大爻内部那些宗族们以“控制土地”为导向,确定农耕政策。

    而城邦主则是认为“农耕是奴隶们的二次产品”,就如同“酒是粮食的二次产品”。

    我要不要“酒”,取决于酒水好不好卖;同理“要不要粮食”取决于粮食是否好卖。

    在谈论大爻地方宗族问题时,绕不过去的是“兼并土地”。但是在“兼并土地”的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在内卷式扩大。大爻这边是“不会种地的族裔”不配在土地上生存。

    现在王国羽族地盘上这个农业生产技术,放在大爻情况下三代就扛不住,就被兼并。无他,单位土地上能够养活的崽子少,你宗族人口少,抢水抢地就抢不过人多的一方。

    地中海式文明的羽族,单一城邦人口总数不超过一万人。这放在大爻内,仅是一小县的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