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玄同在得陈易马上会将奏议转呈给武则天的答应后,改变了主意和行程,并没马上踏上返回岐州的行程,而是继续在京中盘桓。
陈易当然不会食言,他是个做事干脆的人,魏玄同的奏议在很短时间内他就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也仔细看了,甚是赞同,在问询了一会陈易对魏玄同的印象后也告诉陈易,待过几日她会亲自接见魏玄同,当面问询对策,要是此人真的有特殊才学,可堪大用,定不会错失。
而在魏玄同被武则天召进宫问询的当天,陈易又接待了另外一名魏姓来访者。
这名叫魏元忠的人他也略微有过耳闻,当然是指原来历史上的名声。在原来的历史上,如魏玄同和魏元忠这样的人物陈易知之不多,要让他主动去想这些人是想不到的,至多只是听到他们名字时候,会记起来历史中好像记载有他们的事迹,大概记着这些人是比较有名的人,他们在历史上有过作为的。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才对他们刮目相看,礼贤下士一样接待。
魏元忠很年轻,还是名太学生,他与许多年龄相仿的人一样渴望有机会用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但他们苦有才学,却没有遇到合适的引路的人,如今情况下,没有合适的荐举之人,差不多就是失去了早早被人赏识、得到朝廷重用的机会。但他们依然期望能得朝廷高官的认可和赏识,因此寻常间也时常想办法拜访他们认为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的高官,陈易也是他们选定的目标之一。魏元忠也算比较幸运,后世时候的陈易略微知道他的名声,因此就得以接见了。
历史名人注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魏元忠也是如此,在与陈易的交谈中,充足展示了他的才学,除了与魏玄同一样在官员选拔的制度上有所提议外。还提出了朝廷必须要重文扬武之道,不能因为立国多年,外患大半消除而荒废武事,强国自道更加要重视武略。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以适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不知方略……人无常俗人。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魏元忠以、郝处俊、裴行俭等人为例,讲述了武将谋略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又陈述了军队中奖罚分明的重要性,“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并言赏罚不分明会让将士不拼命,其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
他的观点当然得到了陈易的认可。甚至觉得此人真是他的知己,在军备改革方面的建言还是挺有见地的。陈易也向武则天推荐了
陈易当然不会食言,他是个做事干脆的人,魏玄同的奏议在很短时间内他就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也仔细看了,甚是赞同,在问询了一会陈易对魏玄同的印象后也告诉陈易,待过几日她会亲自接见魏玄同,当面问询对策,要是此人真的有特殊才学,可堪大用,定不会错失。
而在魏玄同被武则天召进宫问询的当天,陈易又接待了另外一名魏姓来访者。
这名叫魏元忠的人他也略微有过耳闻,当然是指原来历史上的名声。在原来的历史上,如魏玄同和魏元忠这样的人物陈易知之不多,要让他主动去想这些人是想不到的,至多只是听到他们名字时候,会记起来历史中好像记载有他们的事迹,大概记着这些人是比较有名的人,他们在历史上有过作为的。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才对他们刮目相看,礼贤下士一样接待。
魏元忠很年轻,还是名太学生,他与许多年龄相仿的人一样渴望有机会用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但他们苦有才学,却没有遇到合适的引路的人,如今情况下,没有合适的荐举之人,差不多就是失去了早早被人赏识、得到朝廷重用的机会。但他们依然期望能得朝廷高官的认可和赏识,因此寻常间也时常想办法拜访他们认为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的高官,陈易也是他们选定的目标之一。魏元忠也算比较幸运,后世时候的陈易略微知道他的名声,因此就得以接见了。
历史名人注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魏元忠也是如此,在与陈易的交谈中,充足展示了他的才学,除了与魏玄同一样在官员选拔的制度上有所提议外。还提出了朝廷必须要重文扬武之道,不能因为立国多年,外患大半消除而荒废武事,强国自道更加要重视武略。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以适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不知方略……人无常俗人。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魏元忠以、郝处俊、裴行俭等人为例,讲述了武将谋略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又陈述了军队中奖罚分明的重要性,“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并言赏罚不分明会让将士不拼命,其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
他的观点当然得到了陈易的认可。甚至觉得此人真是他的知己,在军备改革方面的建言还是挺有见地的。陈易也向武则天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