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光绪中华 >
    
    自今年起,各州府县也略微改变了以往的行政结构,在各沿海省份,接触洋务比较多的官员们也聘请了相当多的师爷,有的甚至是外国人来办理新兴事务,做的最好的是上海,因为有英租界的存在,上海道员相应的设立了许多行政局司来办理公众事务,同时工商业也有了长足进步,故而在工商业发展的初期,上海周边以及南方的广州周边,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

    而根据中英同盟的协定,我令总署衙门逐步与英国人谈判,收回各租界,同时给予居住的英国人以国民待遇,并且令各地方政府保证英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种保证下,到了十月份的时候,英国人可以在报当地地方政府批准备案的情况下,自由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两广六省居住经商,同时允许开设工厂。唯一需要限制的是,英国人在境内犯罪,不享有治外法权,受大清律例惩处。同时,清政衙门也加强了在上述六省的活动,以免各地方官与外夷勾结,欺压平民导致民变。在此基础上,英国必须撤出在租借的武装力量。

    这个谈判是艰巨的,郭嵩焘为了这件事耗费了最后的心力,最后终于与英国方面达成协议,将英国人可自由居住的范围加上了直隶省以及山西省,英国人终于答应了撤出武装的要求,同时取消租界。并且,徐家汇天文台也将天气预报讯息与中国海军分享。

    同时,向英国人请求大规模援助人才的请求也反馈给了英国外交部,要求英国向中国派出工业,农林,贸易,教育,卫生,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人员到北京师范大学堂,为中国培养相关人才。

    而作为回馈,英国企业在中国的矿产,基建工程,以及军事采购等方面,享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优先权。也就是说,如果那四艘战列舰的订单是现在发出去的话,德国人最多只能拿到一条。除非英国人不想造那剩下来的三条。

    中英双方就此缔结了《中英友好互助条约》,声明英国愿意全面帮助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而中国将保证英国对于中国市场的优先权和最惠国待遇。

    随着暑期的结束,京师师范大学堂的下半年度课程也要开讲了,便在这时,北京城内新办了一家私立学校:天道书院。主办者是翁同龢等几个赋闲在家的清流派,开院日期选在京师师范大学堂开学的九月初十日同日,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与新学对着干。

    尽管是称病在家,但翁同龢两代帝师的巨大号召力仍然吸引了大批人物加入该书院,一时之间,京城物议沸腾。

    江宁学正瞿鸿机丁忧在湖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