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成大事者,为人处世皆有妙方。

    先贤的人生经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具有非凡的教育意义。

    总结起来,古人的人生智慧,都凝结在这九个字里。

    1

    事不拖

    是人就会有惰性。

    谁都有累了、乏了的时候,免不得想要停下来偷会儿懒、歇一歇。

    但做事最怕的就是一个“拖”字。

    今日事就该做到今日毕。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珍惜今天的人,怎么能把握好明天?

    遇事只会拖延,拖着拖着人就老了,拖着拖着事就黄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自我麻痹中虚度光阴,小事拖成大事,好事拖成坏事,易事拖成难事,到头来只落得个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警策世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

    做人,一定要惜时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厉风行。

    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

    别再给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马上付诸行动。

    一旦迈出第一步,后面的事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2

    话不多

    周易里讲“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沉默寡言的人往往行事稳重、吉人天相辞费滔滔的人往往暴躁浮夸、树敌招祸。

    所以,管住嘴,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弟子规中说:“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意思是,话不贵多,而贵于精。

    讲话要实事求是,不要巧言令色,耍嘴皮子功夫。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写到: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墨子有个学生名叫子禽,子禽曾经向老师请教:“多言和少言,哪个更好呢?”

    墨子回答道:“青蛙和苍蝇,昼夜不分地叫个不停,弄得自己口干舌燥,然而却没有人愿意倾听它们的声音而报晓的雄鸡,只在黎明时高歌,天下的人却都闻鸡而起。这样看起来,多说话又有什么益处呢?重要的是说话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有情绪时,过后再说没把握时,求证后说有急事时,稳住细说没必要时,按下不说。

    不该说的别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