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在正常人的认知里,一年有四季,众所周知。

    可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过三季,从没见过冬天,在蚱蜢的认知系统里,一年也只有三季。

    相传,这是孔子弟子子贡和蚱蜢化身的绿衣人之间的故事,却说的颇有道理。

    我们讽刺别人:“见识短,不跟小人计较。”

    但反过来想想,是不是自己眼光狭隘而不自知呢?

    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间万物的多面性,便越能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差异性。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却不妨碍彼此之间互相欣赏。

    北宋两大名相都有此胸襟。

    司马光,保守派王安石,改革派。

    两人互为政敌,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主张荒谬至极。

    司马光落魄时,皇帝让王安石评价司马光,王安石对其人品、能力、才学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司马光因此得以全身安然而退。

    后来,王安石遭到弹劾时,皇帝寻问司马光建议,他恳切地说:“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

    后人将他俩的这段渊源美誉为“君子之争”。

    有利益之争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况在生活中,看不惯的大多是无关紧要之人呢?

    2

    心中有风景,眼前无是非

    曾有学生问王阳明:“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吗?”

    王阳明答:“你没看到这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它时,花的颜色一时亮白起来,你说这花在不在你心外?”

    眼中所见之物,其实是内心之物。

    也就是说,当总是看别人不顺眼,觉得别人全身都是缺点时,这些缺点也存在于这人身上。

    这在心理学上叫“投射效应”。

    诗人苏轼与僧人佛印是好友,有一天,他们一起坐禅。

    苏轼问:“在大师眼里,我像世间何物?”

    佛印答:“像一尊佛。”

    苏轼打趣道:“但我看你倒像是一坨牛屎。”

    佛印笑而不语。

    苏轼认为自己占了上风,一回家便得意地跟妹妹说起这事。

    妹妹听了噗嗤一笑,说:“哥哥,佛家讲究佛心自观,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人和事。

    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