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钢厂不一样了,生铁利用率高,十吨生铁水从平炉里出来吨钢,直接用钢打造农具!可以开一个农具厂了。

    农具各地都有,只能供应本地附近的,多余的钢材只能卖给朝廷或各地铁匠,就这种普通钢铁材质都需要铁匠用锤子敲几十遍性能才能差不多,工业化生产的就是牛比!

    塑料厂比较简单,徐伟两天就调试好开工了,专业对口。

    纺织和纺纱费了一番功夫,这个机械性太强了,徐伟又没看过珍妮纺纱机,连老式纺纱织布机都没见过。和李婶去拜访了几个家里有纺纱纺织机的妇女后才算摸清楚了机械原理。

    好像后世的纺纱机效率很高,一排机器能纺出很多很多根纱线,织布机倒是原理相同,不过速度应该快多了。

    纺纱就是把棉花或蚕茧的丝头找出来,多少根丝剿成线,纱线,然后送到纺织机一根根纱线纺成布匹。

    现在的纺纱机一个人操作只能同时抽一根线,还得不断的踩踏板或转摇把,效率太低了。

    织布机分成上下两排可以上下切换的经线,每排密密麻麻绑着很多根线,用一个梭子带着一根线从左到右把线拉过去,是为纬线。

    经线板上下两排切换一下,一块贯穿着所有经线的板子把纬线压一下压平压紧,梭子再带着线从右往左把线拉过去,经线板上下切换,纬线压板再压一下,梭子再从左到右带纬线穿过去,如此反复几千?几万?几十万?次后一匹长几十米的布才算织好了。

    徐伟想了两天设计出一套纺纱织布的机器设计图,和学生兵在新建成的研究中心里用木头制作。研究中心里不仅有木工,还有炼铁炼钢化学机械动力等等实验器材。

    做出来后试了试,一些地方的丝总是断,动力太硬了,加弹簧塑料等材料改软后还是硬,还是有一点故障丝就会断。无奈一直不停的改进改进再改进,丝线经过的地方打磨打磨再打磨,动力变成厚积薄发的样子,均匀持续。

    不知道试了多少遍后终于成功了,丝线在软动力的驱动下从棉花里抽出来,基本不会断了。而且一长排一台机器可以同时抽70根丝线,所需要的动力却不大,一个人的力量有点不够,持续性不足,一头牛的力量又不够稳定,只能两个壮汉换着来了。

    再剿丝,把十几根丝线像绳子一样编织起来,没什么难度,剿出来的纱线粗细很均匀,看不出丝线头,也没有疙瘩什么的,质量非常好,一台机子可以同时剿十几条纱线,这下丝线倒是产量跟不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