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650年永辉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李治带领一队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前往感业寺去为太宗皇帝李世民祭拜祈福。
待到寺中,寺院中大大小小的尼姑早已排成长长两队,迎接宫中祭祀队伍。
感业寺位于陕西西安未央区六村堡乡后所寨西南30米处,在丰产路北侧,现感业寺小学即建于寺内[也有其他说法等。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唐高宗时,武则天曾在此为尼数载,因之驰名。”《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遗诏,命武才人出家于感业寺,“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三月奉诏回宫”。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二载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离尘世、面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感业寺现存有石栏和武则天汲水井一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感皿寺,同治兵燹后殿宇尽毁,仅存明万历年一碑,乡人掘土所得一碣上书唐武后焚香院六小字,下书大唐感业禅院六大字,今俱存。”
《陕西通志》载:寺在“古长安城西北,即武后为尼处”。寺内现存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秦府职官傅臻所立《重修古刹感业寺碑记》铭文中称:“感业寺之从来别无可考,据于寺掘出毁埋仅存碑记有隋开皇九年之说,及观史至唐高宗忌日诣寺行香得才人,繇斯参观知此寺疑隋唐之修也……”
隋唐时寺院占地约300余亩,山门在距殿南1500多米的窦家寨村北,其田野现还有插旗杆的石墩两个。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明万历年间重修感业寺,按原面积缩小到1/10,占地309亩,其他布局不变。重修后刻石碑、匾额各一方,碣石现存殿前碑亭内照壁下。后因兵火,建筑物大部毁坏。
清末,群众捐资重修大殿。大殿修在高1米,长105米,宽95米的地基上。坐北向南,宽8米,深7米,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后因年久失修,现只留破旧大殿一座。
建国厝,在寺庙原址不断出土寺院文物,其中有一方形覆盆式莲花础石,系释迦牟尼佛座,长宽各053米,高045米,础石上的镌文中有“天和二年”铭文,由此可知在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的南北朝时期,即有感业寺。
又据陕西省博物馆出版的陈子怡遗稿《新辑南宋长安志佚文两种》中第14页载:“《通鉴》明言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注引《长安志》曰安业坊济度尼寺为尼。感业寺在汉城之内,即唐时禁苑西部也。于
待到寺中,寺院中大大小小的尼姑早已排成长长两队,迎接宫中祭祀队伍。
感业寺位于陕西西安未央区六村堡乡后所寨西南30米处,在丰产路北侧,现感业寺小学即建于寺内[也有其他说法等。清嘉庆《长安县志》载“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唐高宗时,武则天曾在此为尼数载,因之驰名。”《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遗诏,命武才人出家于感业寺,“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三月奉诏回宫”。武则天在感业寺度过二载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远离尘世、面壁修佛的比丘尼生活。感业寺现存有石栏和武则天汲水井一口。《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祠祀考》载“感皿寺,同治兵燹后殿宇尽毁,仅存明万历年一碑,乡人掘土所得一碣上书唐武后焚香院六小字,下书大唐感业禅院六大字,今俱存。”
《陕西通志》载:寺在“古长安城西北,即武后为尼处”。寺内现存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秦府职官傅臻所立《重修古刹感业寺碑记》铭文中称:“感业寺之从来别无可考,据于寺掘出毁埋仅存碑记有隋开皇九年之说,及观史至唐高宗忌日诣寺行香得才人,繇斯参观知此寺疑隋唐之修也……”
隋唐时寺院占地约300余亩,山门在距殿南1500多米的窦家寨村北,其田野现还有插旗杆的石墩两个。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明万历年间重修感业寺,按原面积缩小到1/10,占地309亩,其他布局不变。重修后刻石碑、匾额各一方,碣石现存殿前碑亭内照壁下。后因兵火,建筑物大部毁坏。
清末,群众捐资重修大殿。大殿修在高1米,长105米,宽95米的地基上。坐北向南,宽8米,深7米,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后因年久失修,现只留破旧大殿一座。
建国厝,在寺庙原址不断出土寺院文物,其中有一方形覆盆式莲花础石,系释迦牟尼佛座,长宽各053米,高045米,础石上的镌文中有“天和二年”铭文,由此可知在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的南北朝时期,即有感业寺。
又据陕西省博物馆出版的陈子怡遗稿《新辑南宋长安志佚文两种》中第14页载:“《通鉴》明言太宗崩,武氏随从感业寺为尼。注引《长安志》曰安业坊济度尼寺为尼。感业寺在汉城之内,即唐时禁苑西部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