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吴导的话还没说完,人群中刷的举起了一只手。

    他定睛一看,是一个长得颇为帅气的小伙子。

    胸口的贴牌写着90组,伊诚。

    他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

    但是没有想到真人比他想象中的好看不少。

    “我还没说问题是什么呢?”

    吴导被他逗笑了。

    “根据图中的数字猜一首诗,并且说出诗句。”伊诚面无表情地回答到。

    三个考官微微一愣。

    这题的原题其实只要说出诗名就可以了。

    还没有要求苛刻到他说的这个地步。

    “哈哈哈,说得很好。”吴导开心的笑了起来,这个同学比他想象中更有趣一些,“那么你开始作答吧。”

    “这是汉代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回夫家书》又名《怨郎诗》”

    伊诚回到到: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与对镜,心欲乱。

    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

    听他背完,所有人都恍然大悟。

    这些人本身就是万里挑一的诗词达人,对卓文君的诗歌哪里有什么不知道的。

    对比刚才他说的,再看看题面,简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这首诗里面的数字跟题面的数字一一吻合起来。

    伊诚对这首诗印象深刻,也是因为它跟数学息息相关,他在背这首诗歌的时候如鱼得水。

    “卧槽,这谁知道,谁能知道?”一个诗友愤愤不平地说到。

    “这位诗友,请注意你的言辞。”考官给出提醒。

    “这是数学题还是文学题?”

    “对啊,谁能想到一串数字跟诗歌会有关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