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王戎、王衍这一代在西晋朝堂上确立了一流士族地位,后来又在王导、王敦的努力之下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华夏首望”,但是王氏一族另外还有一支早在琅琊王氏之前就显赫于华夏,是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家族之一。
这就是与琅琊王氏同出一脉的太原王氏。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晋阳王氏、祁县王氏是最主要的两大房支,故多自称太原郡(并州)晋阳县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县人。晋阳王氏始祖为东汉时的王柔、王泽兄弟。祁县王氏始祖为东汉末的王允。
现在先说一下太原祁县王氏,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司徒王允任司徒尚书令,后与吕布密谋,设连环,诛董卓,为汉末著名的孤臣。几乎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东汉将倾的大厦于即倒。但是最终大厦还是倒了,不久,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所杀。长子盖、次子景、三子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被诛害,时年56岁。唯有侄子王晨、王凌脱归乡里。
王允死后,天下大乱。而这一乱,就是好几个世纪。
王允兄长的儿子王晨、王凌,凭着叔父以死换来的高贵门庭大显于后世,其所在的太原王氏祁县支家族也被推向天下名门。王晨、王凌兄弟俩是在当初叔父被杀时偷着跑出长安城的。王晨的事迹不太显于后世。王凌后来投靠了曹操,颇有将才,屡次兴兵伐吴,在曹魏之时,官至太尉。
王凌有四个儿子,个个文武双,小儿子王明山还是当时一个很有名望的书法家。那时,尚名之风已经开始,作为名士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祖上盛德”。有王允在前面的开山之功,王凌一家完符合条件,而王凌一家也让太原王氏在曹魏的上流社会星光闪耀。
可惜,这一次的闪光实在太短。曹魏末年,司马懿有代魏之心,忠于魏室的王凌举兵讨伐。他当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很快兵败自杀。他的四个儿子,被司马懿部处死,太原王氏祁县支再遭惨烈的家难。
祁县
这就是与琅琊王氏同出一脉的太原王氏。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晋阳王氏、祁县王氏是最主要的两大房支,故多自称太原郡(并州)晋阳县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县人。晋阳王氏始祖为东汉时的王柔、王泽兄弟。祁县王氏始祖为东汉末的王允。
现在先说一下太原祁县王氏,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外戚干政,幼年继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史称戚宦之争,朝政日益,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汉桓帝、汉灵帝在位时期,昏庸无道、横征暴敛、卖官鬻爵,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公元184年爆发黄巾之乱,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将民变基本平定,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司徒王允任司徒尚书令,后与吕布密谋,设连环,诛董卓,为汉末著名的孤臣。几乎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东汉将倾的大厦于即倒。但是最终大厦还是倒了,不久,王允又被董卓部将李傕所杀。长子盖、次子景、三子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被诛害,时年56岁。唯有侄子王晨、王凌脱归乡里。
王允死后,天下大乱。而这一乱,就是好几个世纪。
王允兄长的儿子王晨、王凌,凭着叔父以死换来的高贵门庭大显于后世,其所在的太原王氏祁县支家族也被推向天下名门。王晨、王凌兄弟俩是在当初叔父被杀时偷着跑出长安城的。王晨的事迹不太显于后世。王凌后来投靠了曹操,颇有将才,屡次兴兵伐吴,在曹魏之时,官至太尉。
王凌有四个儿子,个个文武双,小儿子王明山还是当时一个很有名望的书法家。那时,尚名之风已经开始,作为名士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祖上盛德”。有王允在前面的开山之功,王凌一家完符合条件,而王凌一家也让太原王氏在曹魏的上流社会星光闪耀。
可惜,这一次的闪光实在太短。曹魏末年,司马懿有代魏之心,忠于魏室的王凌举兵讨伐。他当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很快兵败自杀。他的四个儿子,被司马懿部处死,太原王氏祁县支再遭惨烈的家难。
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