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浓雾锁金秋 >
    
    五重寺在符秦时期已经改名为护国道安寺,世称“沙门释姓之源”,只是现在符秦灭亡不久,大家不敢再称其为“护国道安寺”,所以在王彬的口中仍用其旧称,称其为“五重寺”。

    苻秦的国师道安,东晋时代杰出的佛学家,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常山扶柳县人士(今河北省冀县境)。出生书香,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时,通达五经文义,从而转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二十四岁遇佛图澄,亲教十余载,甚得器重,委以重用,常代说法。佛图澄寂后,因战乱离河南至山西,与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筵请道安入住长安五重寺,宏扬佛法,并主持翻译事业,时译场几千人余人。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等。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信徒应以释姓为姓,自此方有沙门姓释之始。道安不仅精通佛法,经典娴熟,亦为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为当时长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请教之导师。

    世传“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说。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圆寂于长安五重寺,时年七十四观师一生为法忘躯,译经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本无宗”宗祖。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曾赞公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隋天台智者大师,赞公曰“佛图澄、道安、慧远三叶相承,若日月星之丽天也。”可见公一生,功在万古,炳煜永世。

    法显高僧二十岁后离开山西宝峰寺,之后便进入长安五重寺,迄今为止已经四十余年,尤其是在五重寺的这一段时间,法显深受道安的影响,道安弘扬佛法,主持翻译事业,法显作为世人眼中的得道高僧自然也参与了这一项伟大的事业。

    但是经过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常慨叹律藏残缺,誓志寻求。

    北境久经战乱,皇族士族偏安一隅,王彬在建康城中出家,因为时局混乱,以前从未离开过南朝,长安虽然久经战乱,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