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的杨韦和李宏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他们从鹰眼的镜头原理谈到鹰眼的分辨能力,从鹰眼的结构谈到鹰眼的防震系统。天才一秒记住笔趣阁bqg178.com李宏很喜欢回答杨韦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杨韦一点就通,和他的聊天很是畅快,更因为是杨韦经常能提出一些很大胆的想法。真正李宏享受着这一过程的同时,杨韦的问题又来了。
“李组,刚才你有提到鹰眼的最佳视角范围是在0-10度,那么从发现移动目标到鹰击-1击中,这段时间怎么监视这个移动目标。鹰击-1的最大速度是06马赫,击中目标时间最小在35秒左右,这段时间怎么监视目标的运动,从而引导鹰击-1击中它?”杨韦从鹰眼的问题转到鹰眼和鹰击-1的配合问题。
“这是个好问题,从鹰眼发现目标到发射鹰击-1,我们以10度的视角发现目标,那么水平距离不超过1000米,而飞龙的速度在200k/h,就是说在目标在10度视角的最佳范围内的时间在36秒左右。而我估计鹰击-1击中目标的时间应该在50秒-60秒之间,所以有14秒-24秒的时间是超出最佳视角范围的。我的想法是飞龙在10度的视角距离边缘,也就是发现目标的时候就环绕目标飞行,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延长了飞龙的滞空时间风险很大。”
“确实,这应该是最实用的方法了,刚开始我们还设想有两架飞龙,一个监视目标,一个监视鹰击-1呢?现在看来飞龙在5000米的高空巡航,它的作战效能更高。不过李组你有相关信号传输的问题吗?你在锁定目标的时候,鹰眼的拍摄频率应该要达到100以上吧,现在的d可以达到20万像素,如此大量的数据你是打算用什么形式传输,接收端能处理的过来吗?”杨韦的问题转到了图像的传输上。
“首先,我要纠正你一下,不仅仅是锁定目标的时候拍摄的频率达到100以上,而是在巡航的过程中就可能在100以上,不然怎么发现目标呢?而且具体的最佳拍摄频率还需要实验,可能大于500也说不定。至于你说的接受和传输的问题,老实说这不是光机所的业务范围。我们还没有无线数据传输的相关经验,不过在实验的时候我们会用有线的方式传输数据,不会影响到进度,至于你说的接收端的处理工作,那是肯定需要中型以上的计算机帮助处理的。不过我们光机所的有32所研制成功151型大型计算机,速度都在千万次级,处理这个图像是够用了。”李宏倒是还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又补充道“这还真是个严重的问题
“李组,刚才你有提到鹰眼的最佳视角范围是在0-10度,那么从发现移动目标到鹰击-1击中,这段时间怎么监视这个移动目标。鹰击-1的最大速度是06马赫,击中目标时间最小在35秒左右,这段时间怎么监视目标的运动,从而引导鹰击-1击中它?”杨韦从鹰眼的问题转到鹰眼和鹰击-1的配合问题。
“这是个好问题,从鹰眼发现目标到发射鹰击-1,我们以10度的视角发现目标,那么水平距离不超过1000米,而飞龙的速度在200k/h,就是说在目标在10度视角的最佳范围内的时间在36秒左右。而我估计鹰击-1击中目标的时间应该在50秒-60秒之间,所以有14秒-24秒的时间是超出最佳视角范围的。我的想法是飞龙在10度的视角距离边缘,也就是发现目标的时候就环绕目标飞行,当然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延长了飞龙的滞空时间风险很大。”
“确实,这应该是最实用的方法了,刚开始我们还设想有两架飞龙,一个监视目标,一个监视鹰击-1呢?现在看来飞龙在5000米的高空巡航,它的作战效能更高。不过李组你有相关信号传输的问题吗?你在锁定目标的时候,鹰眼的拍摄频率应该要达到100以上吧,现在的d可以达到20万像素,如此大量的数据你是打算用什么形式传输,接收端能处理的过来吗?”杨韦的问题转到了图像的传输上。
“首先,我要纠正你一下,不仅仅是锁定目标的时候拍摄的频率达到100以上,而是在巡航的过程中就可能在100以上,不然怎么发现目标呢?而且具体的最佳拍摄频率还需要实验,可能大于500也说不定。至于你说的接受和传输的问题,老实说这不是光机所的业务范围。我们还没有无线数据传输的相关经验,不过在实验的时候我们会用有线的方式传输数据,不会影响到进度,至于你说的接收端的处理工作,那是肯定需要中型以上的计算机帮助处理的。不过我们光机所的有32所研制成功151型大型计算机,速度都在千万次级,处理这个图像是够用了。”李宏倒是还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又补充道“这还真是个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