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辅本来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人物,此时的态度却不免有些畏首畏尾的嫌疑。

    曾有后人评说宋徽宗之后到南宋时期的很多宰相“故知身在局外者,易为空言,身在局中者,难措实事!”意思是说一些大臣不在权力中枢的时候,往往只是尽言事之责,无行事之权,故多空发议论,通常表现为情绪激昂,慷慨陈词,战意滔天。一旦进入了权力核心,知道了更多的内幕,立马锐气无,心生怯意,把当初的豪言壮语抛至九霄云外。

    赵构揉了揉太阳穴,初时大感为难,蒙人的事现在不能说,但不拿个章程出来吧似乎不大合适,哪有不拿主意的明君?

    可以说朝臣的奏章,既是向皇帝反映具体问题或者提出建议,对新皇来说又是对皇帝治国理政能力的考量,没点水平都不好混的说。

    好在多年的历史可不是白学的,他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便回复道“曹卿所奏,不无道理,可召旨,令州郡属官各自推荐名士贤人十名,附其品行能力一并上报。另,鼓励流民开荒垦地,由州郡发放种子,租农具、耕牛,免三年田赋;江南地区减少商税,支持纳银、绢代替田赋,以充国库。关于对金作战,稍后再议。”

    曹辅躬身施礼“圣上明鉴,臣遵旨。”说完便退回到队列之中,下意识地看了李纲一眼,似是向他传递了什么信息。

    但李纲这人向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可不会考虑曹辅的一瞥中是否有什么暗示,不等赵构发话,便横向迈出一步,朗声说道“臣有本奏!”

    小德子又忙不迭地跑上去,接过奏章,呈给赵构。

    李纲的字,和他的为人一样刚正挺拔,气势逼人“自金兵第一次南下,割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之时起,河北、河东百姓即自行聚集起义,怀土顾恋,以死坚守,绝不作金人顺民。

    数百至上千人的小股金兵时常被义军打败甚至消灭,然义军兵械并不甚精,其所以能够取胜,皆因心协力齐、奋不顾死之故。若能得到朝廷的应援,予以妥善组织和指挥,便可以尽执敌人戮之。

    当务之急,应尽快联络、收拢河东和河北义军,共同抗金。张所、傅亮二人在此前抗击金兵时甚为得力,民间声望较高。故,臣举荐张所、傅亮二人任河北、河东招抚使,组织、收拢忠义之士,与朝廷大军协同作战,抗击金兵,恳请圣上恩准。”

    傅亮是谁,赵构不知道,没有印象,但张所之名,他还是清楚的,也是个抗金名将。原历史中同样也是由于李纲的举荐担任龙图直学士、河北招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