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的十年之旅倒也收获颇丰,他完放弃了所有技巧,笔下之言反而值得推敲;他也不再追求惊人之语,字里行间皆是流动的文采;他阅尽巨著,只为让自己的浪漫主义更加纯粹。天才一秒记住笔趣阁bqg178.com文学之道大而无疆,取一可成著,取三泰斗成矣。秦风唯一未至的地方是日本,不少日本作家邀他观赏富士山的樱花,他都婉言辞谢。秦风亦师学于诸多日本名家,可他对日本国却有一种异样的感情。秦风的祖辈在抗战中深受其害,一个书香世家几近断子绝孙,父辈对日本国恨之入骨,而到了秦风这一代,国耻家仇不过几十春秋,怎能忘却。当初,秦风厌弃日本文化,这种厌弃沿袭于父辈;可是当他拜会了夏目漱石、紫式部、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名家之后,方觉自我狭隘。文学没有国界(但文学亦有国界。文学始终代表着民族的烙印,而故土与时代所指征的国家元素如同血液般注入了作家的灵感之躯,其灵感跃然纸上,不过是民族情愫、民族意志在艺术中的涅槃。这是因为文学是带有感情的。而感情绝非不分彼此。)——虽说如此,心中之槛高高伫立,又厌弃先于尊崇,无从更改。我们似乎没有发现,那些坚如磐石的信仰之力往往是一些虚无缥缈的抽象概念,它们左右了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我们并不自知,它们潜入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暗中决定我们的言行举止——无论我们发现与否,我们对此一筹莫展——唯心论对于解开这些精神锁链毫无帮助,而唯物主义通过精神上的挣扎于搏斗才有微渺之机。这些感性上积重难返的抽象概念一旦形成,任凭理性用多么耀眼的光芒来驱散意识上的黑暗总是徒劳,偏见的阴影总会存在——除非这些偏见自己变成光(即与理性达成和解),一方面这种偏执以迂腐不堪现世,一方面却又成立组成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总是建立在偏见之上的”(正如天才的个性也是建立在偏见之上的)。王贻芳曾言,“我承认我的缺点,但我不改。”在这一点上,艺术家和科学家达成了共识。
秦风行走十年,逐渐遇见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的文学天才正在与日俱减,他的神思正在慢慢枯竭,很显然迟早有一天,不断燃烧的热情带给他的灵感将消失殆尽,就仿佛他的感情越热烈,灵感之烛燃烧得越快。人的天才是有限的,等到只能燃烧灯芯的时候,江郎才尽的命运犹如死神一般前来夺取我们最后的一点一滴天才。有一天,秦风在下笔给紫怡写信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搜肠刮肚脑海已空空如也,那日他正行至秦皇岛,望着浩瀚的蓝色大海,
秦风行走十年,逐渐遇见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的文学天才正在与日俱减,他的神思正在慢慢枯竭,很显然迟早有一天,不断燃烧的热情带给他的灵感将消失殆尽,就仿佛他的感情越热烈,灵感之烛燃烧得越快。人的天才是有限的,等到只能燃烧灯芯的时候,江郎才尽的命运犹如死神一般前来夺取我们最后的一点一滴天才。有一天,秦风在下笔给紫怡写信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搜肠刮肚脑海已空空如也,那日他正行至秦皇岛,望着浩瀚的蓝色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