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来到前线是有原因的,初为摄政,正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恰逢蜀军并吞中原,不击退眼前的蜀军,曹氏基业危在旦夕。
面对蜀军的来势汹汹,曹爽也做了一番布置。首先,派使者至江东结好孙权,口头许孙权以荆豫,约孙权夹攻蜀军;然后,集结河北、辽东健儿至前线,试图以河北的人力物力耗退蜀军。
这一番布置还是有效果的,魏延等人得到的消息,孙权的态度又是模棱两可,吴国早有背盟前科,兵事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魏延主力也被堵在濮阳城下,不得寸进,邓芝、王平等在中原的扩张也不得不考虑江东的意向。
在大势面前,武夷山还没有能改变形势的力量,现在只能乖乖地呆在济北,坐看魏延濮阳建功,好趁机渡黄河,下黎阳。
郭淮困守襄阳,王平、廖化顺利地占据荆北大部,邓芝现在与无人制约地江东方面小摩擦不断,双方的使者打了无数的口水仗,成都方面也有了火气,诏旨升罗宪为征东将军,剑指江东,吴国也是拜陆逊为水师大都督,步协为平西将军,一路向中原,一路遥指西川,大有针锋相对的意思。
收到各方动态的魏延看似魏坐中军,实则也再为局势发愁,眼看就是汉强吴弱,魏吴合流共抗炎汉的局面了,偏偏汉军现在还不具备同时与魏吴开战的实力,如果不能迅速击溃魏军,也只能放弃一部分中原利益换得与孙吴的短期媾和了。
孙权对空前强大的蜀汉也是胆战心惊,本来在一条起跑线上,甚至还略有胜之,突然隔壁势如破竹,成了三家中的龙头,联蜀抗魏的前提就不存在了,还要提防成都方面要一洗夷陵之耻。蜀军四面开花,攻城略地,江东又是刚受到小挫,北伐失利,看着蜀军不停地占地纳降,两军发生小的摩擦这都是克制的结果了。
魏国使者的许诺不可信是必然的,然而谁也不敢赌蜀国灭魏后会不想着一统天下,还能依照盟约共分魏地,蜀国君臣的态度也愈发强硬,孙权作为与曹刘同一时代的雄主,对二者后人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
终究还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曹爽首先摁捺不住,倚仗魏军人多势众,对魏延大营发起了猛烈地攻势,一度夺取攻占汉军大营七次,在战争中一次次地压制蜀汉大将魏延,曹爽风头一时无两,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濮阳之战,我军大大地挫败了魏延老贼的进取势头,现在战争的胜负手已经在我们这边,该轮到我军追逐蜀军,恢复中原了。”
曹爽显得意气风发,接连击败
面对蜀军的来势汹汹,曹爽也做了一番布置。首先,派使者至江东结好孙权,口头许孙权以荆豫,约孙权夹攻蜀军;然后,集结河北、辽东健儿至前线,试图以河北的人力物力耗退蜀军。
这一番布置还是有效果的,魏延等人得到的消息,孙权的态度又是模棱两可,吴国早有背盟前科,兵事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魏延主力也被堵在濮阳城下,不得寸进,邓芝、王平等在中原的扩张也不得不考虑江东的意向。
在大势面前,武夷山还没有能改变形势的力量,现在只能乖乖地呆在济北,坐看魏延濮阳建功,好趁机渡黄河,下黎阳。
郭淮困守襄阳,王平、廖化顺利地占据荆北大部,邓芝现在与无人制约地江东方面小摩擦不断,双方的使者打了无数的口水仗,成都方面也有了火气,诏旨升罗宪为征东将军,剑指江东,吴国也是拜陆逊为水师大都督,步协为平西将军,一路向中原,一路遥指西川,大有针锋相对的意思。
收到各方动态的魏延看似魏坐中军,实则也再为局势发愁,眼看就是汉强吴弱,魏吴合流共抗炎汉的局面了,偏偏汉军现在还不具备同时与魏吴开战的实力,如果不能迅速击溃魏军,也只能放弃一部分中原利益换得与孙吴的短期媾和了。
孙权对空前强大的蜀汉也是胆战心惊,本来在一条起跑线上,甚至还略有胜之,突然隔壁势如破竹,成了三家中的龙头,联蜀抗魏的前提就不存在了,还要提防成都方面要一洗夷陵之耻。蜀军四面开花,攻城略地,江东又是刚受到小挫,北伐失利,看着蜀军不停地占地纳降,两军发生小的摩擦这都是克制的结果了。
魏国使者的许诺不可信是必然的,然而谁也不敢赌蜀国灭魏后会不想着一统天下,还能依照盟约共分魏地,蜀国君臣的态度也愈发强硬,孙权作为与曹刘同一时代的雄主,对二者后人的不满也是与日俱增。
终究还是急于证明自己的曹爽首先摁捺不住,倚仗魏军人多势众,对魏延大营发起了猛烈地攻势,一度夺取攻占汉军大营七次,在战争中一次次地压制蜀汉大将魏延,曹爽风头一时无两,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濮阳之战,我军大大地挫败了魏延老贼的进取势头,现在战争的胜负手已经在我们这边,该轮到我军追逐蜀军,恢复中原了。”
曹爽显得意气风发,接连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