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吊子胡大顺的长相在整个寨子里也数得上了,不是数得上英俊,而是数得上丑。虽然说他的长相显得要比大锁周正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也是一副愣头愣脑的模样。半吊子胡大顺人生得愣头愣脑还不说,却又是扯了理儿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不管是谁,只要惹怒了他,他那个劲头上来,一准往死里折腾你,即使他打不赢你,也会想着法子折腾你家的老婆孩子还有你家的物件儿,知道你服气了去给他赔不是,他才会罢休,不然,跟你没个完。或许正因如此,寨子里没人敢招惹他,包括赵淌油这样的头面人物,平日里也小心着别招惹了他。尽管半吊子胡大顺人长得不咋地,又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愣头青,但是,他一旦办起事情来,那个心细,寨子里还没有谁能跟他比得上。人们喊他半吊子,也绝非是因为他少心眼儿犯傻,只是他的长相有些发怔,看起来跟半吊子似的。于是,人们就开玩笑似的喊他半吊子。谁知道这个玩笑一开,半吊子这个名号就跟他纠缠上了。
半吊子长相寒碜,可他有一门子好像天生就会的绝活儿,没投啥子师傅,拎起来小喇叭就能吹得响,自己练了些日子之后,竟然能把小喇叭吹得屋里哇啦得滴流转。于是,哪儿有红白事儿招呼喇叭班子了,就有喇叭班子过来请他,当然,也不是白请,条件是半吊子去一天就是八十块钱。一天八十块钱,半吊子很卖力气,憋足了劲儿,粗着脖子红着脸,脑门子上冒青筋,两个腮帮子鼓得像两个小山泡子,小喇叭就在他嘴里嘀哩哇啦地吹得震天响。吹了《打金枝》中的唐王劝婿那段儿,又吹《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接着还会吹《老包下陈州》。谁也不知道他咋的一个吹法儿,竟然能用小喇叭吹出人的声音来,粗细有别,雄浑细腻,各有特色。人们见半吊子吹得好,就会叫嚷着给他拍巴掌,纷纷吆喝着请他吹《百鸟朝凤》。半吊子见人们这样对他叫好,那个劲头儿就更足了,半碗热茶润了喉咙,手一抹嘴巴子,小喇叭就吹出了《百鸟朝凤》,各种鸟叫的声音在他的小喇叭里是活生生地像。就这样,一来二去,半吊子在十里八村吹出了名堂,要是谁家有个啥子事情需要喇叭班子凑个气氛,就指名道姓地要喇叭班子把他半吊子胡大顺请过去,不然,价格上就打折扣。很多喇叭班子为了争抢他半吊子胡大顺,竞相把酬金往上加。一开始的时候,喇叭班子八十块钱一天请他半吊子,眼下竟然有喇叭班子出二百块钱请他半吊子一天。半吊子当然不是半吊子,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去。曾经有一个县剧团的师傅,听了半吊子吹的几段小喇叭之后,很是赏识
半吊子长相寒碜,可他有一门子好像天生就会的绝活儿,没投啥子师傅,拎起来小喇叭就能吹得响,自己练了些日子之后,竟然能把小喇叭吹得屋里哇啦得滴流转。于是,哪儿有红白事儿招呼喇叭班子了,就有喇叭班子过来请他,当然,也不是白请,条件是半吊子去一天就是八十块钱。一天八十块钱,半吊子很卖力气,憋足了劲儿,粗着脖子红着脸,脑门子上冒青筋,两个腮帮子鼓得像两个小山泡子,小喇叭就在他嘴里嘀哩哇啦地吹得震天响。吹了《打金枝》中的唐王劝婿那段儿,又吹《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接着还会吹《老包下陈州》。谁也不知道他咋的一个吹法儿,竟然能用小喇叭吹出人的声音来,粗细有别,雄浑细腻,各有特色。人们见半吊子吹得好,就会叫嚷着给他拍巴掌,纷纷吆喝着请他吹《百鸟朝凤》。半吊子见人们这样对他叫好,那个劲头儿就更足了,半碗热茶润了喉咙,手一抹嘴巴子,小喇叭就吹出了《百鸟朝凤》,各种鸟叫的声音在他的小喇叭里是活生生地像。就这样,一来二去,半吊子在十里八村吹出了名堂,要是谁家有个啥子事情需要喇叭班子凑个气氛,就指名道姓地要喇叭班子把他半吊子胡大顺请过去,不然,价格上就打折扣。很多喇叭班子为了争抢他半吊子胡大顺,竞相把酬金往上加。一开始的时候,喇叭班子八十块钱一天请他半吊子,眼下竟然有喇叭班子出二百块钱请他半吊子一天。半吊子当然不是半吊子,谁给的钱多就跟谁去。曾经有一个县剧团的师傅,听了半吊子吹的几段小喇叭之后,很是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