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属于介绍,主要介绍曹操的处境以及古代政治,四千字大章节奉上!)
……
皇帝任命百官,百官辅佐皇帝牧民。
皇帝与百官、皇权与臣权,自封建王朝出现之后,便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存在,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却又时常对立、彼此争锋。
在曹操个人眼中,皇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从先秦时代,君臣两大阶层出现之后便开始了,时而皇权压过臣权,时而臣权又压过皇权,可谓是此起彼伏,互有胜负。
秦始皇十年,秦王嬴政毒杀秦相吕不韦开始亲自执政,此时嬴政虽未称帝,但是在周室衰微的情况下,诸侯王本身已经相当于皇帝,秦国王权开始压制臣权。
随后十年间,秦王政横扫东方六国,彻底取代八百年周室,称帝建国,为了分担皇帝压力,也为了能辅佐皇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职位—-丞相,丞相的出现代表了臣权与皇权的对抗,只不过秦始皇功绩与法家的影响力甚大,丞相虽然在秦朝出现,但是并没有与皇权对抗。
汉帝刘邦,三年灭秦,五年亡楚,称帝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压制臣权,加强皇权,“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韩信则是首当其冲,先是将韩信的齐王改封楚王,意图用项羽在楚地的残余势力削磨韩信,只是出乎刘邦意料,韩信一改以往的做法,不但不派兵镇压,反而安抚项羽在楚地的残余势力,楚国被韩信迅速掌握。
刘邦无奈之下,只能用张良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泽,强行罢免韩信的楚王,改封淮阴侯,韩信所代表的功臣集团势力一降再降。
汉十年,吕后召韩信入长乐宫,意图杀害韩信。
但是当年刘邦与项羽对峙时,为了取得韩信的信任,刘邦曾说过对韩信三不杀,何为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于是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三层绣花楼上(此所谓见地不杀),并把锈花楼上窗户严封(此所谓见天不杀),然后将韩信装进布袋里,把他兜起来,用绳索将其活活勒死,也有说是竹子活活插死(此所谓见铁不杀)。
韩信死后,张良辞官隐退,萧何虽然仍在做官,但是年事已高,刘邦出于各种考虑,放过了他,随着三大功臣的下场,汉朝初年,皇权空前加强,臣权再次被压制。
韩信被杀,张良隐退,萧何不久后去世,丞相由曹参接任,汉惠帝时期,曹参身为丞相,政治上“萧规曹随”,实行无为政治,君相矛盾还不深。
……
皇帝任命百官,百官辅佐皇帝牧民。
皇帝与百官、皇权与臣权,自封建王朝出现之后,便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存在,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却又时常对立、彼此争锋。
在曹操个人眼中,皇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从先秦时代,君臣两大阶层出现之后便开始了,时而皇权压过臣权,时而臣权又压过皇权,可谓是此起彼伏,互有胜负。
秦始皇十年,秦王嬴政毒杀秦相吕不韦开始亲自执政,此时嬴政虽未称帝,但是在周室衰微的情况下,诸侯王本身已经相当于皇帝,秦国王权开始压制臣权。
随后十年间,秦王政横扫东方六国,彻底取代八百年周室,称帝建国,为了分担皇帝压力,也为了能辅佐皇帝,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职位—-丞相,丞相的出现代表了臣权与皇权的对抗,只不过秦始皇功绩与法家的影响力甚大,丞相虽然在秦朝出现,但是并没有与皇权对抗。
汉帝刘邦,三年灭秦,五年亡楚,称帝建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压制臣权,加强皇权,“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韩信则是首当其冲,先是将韩信的齐王改封楚王,意图用项羽在楚地的残余势力削磨韩信,只是出乎刘邦意料,韩信一改以往的做法,不但不派兵镇压,反而安抚项羽在楚地的残余势力,楚国被韩信迅速掌握。
刘邦无奈之下,只能用张良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泽,强行罢免韩信的楚王,改封淮阴侯,韩信所代表的功臣集团势力一降再降。
汉十年,吕后召韩信入长乐宫,意图杀害韩信。
但是当年刘邦与项羽对峙时,为了取得韩信的信任,刘邦曾说过对韩信三不杀,何为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于是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长乐宫三层绣花楼上(此所谓见地不杀),并把锈花楼上窗户严封(此所谓见天不杀),然后将韩信装进布袋里,把他兜起来,用绳索将其活活勒死,也有说是竹子活活插死(此所谓见铁不杀)。
韩信死后,张良辞官隐退,萧何虽然仍在做官,但是年事已高,刘邦出于各种考虑,放过了他,随着三大功臣的下场,汉朝初年,皇权空前加强,臣权再次被压制。
韩信被杀,张良隐退,萧何不久后去世,丞相由曹参接任,汉惠帝时期,曹参身为丞相,政治上“萧规曹随”,实行无为政治,君相矛盾还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