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新顺1730 >
    
    孟松麓转述了其学派的标准答案。

    然后就指着眼前刚刚竣工的从阜宁到南通的运河,说道:“自古以来,未曾有开河而不伤民者。”

    “而这条河,一举四得,却不伤民,皆赖闲民之力。”

    虽然说,他们学派的复古授田尝试,被这几年的大基建搞得很狼狈,但孟松麓还是对这条运河赞许有加,承认这是一条基本不伤民的运河。

    权哲身沿途北上,也能感受到这条河的好处。

    这条贯穿淮河人工河道与长江的运河,绵延数百里,南北纵横。

    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东西向的分支。

    将整个淮河,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方格。

    这些方格,既可以灌溉,也可以通船。从工商业的角度,航运和棉花灌溉,都是这条河的好处,也是垦荒的那些人愿意出钱修的原因。

    但在工商业之外的好处,终究还是从苏北到长江的百万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这条河是沿着过去的范公堤修的。

    西边是河。

    挖出来的泥土,堆积在原本的范公堤上,形成了高高的堤坝。

    堤坝上,二期工程还要借助堤坝,在范公堤上修一条有厚路基的路。

    虽然海岸不断东移,范公堤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的价值了。

    但是,作为海潮的第二道防线,这条靠着运河的泥土堆积起来的新堤,还是给了数百万人口极大的安全感。

    即便是遇到数百年一遇的大潮灾,运河土堆积起来的加固的范公堤,也能确保潮水到此为止。

    无论怎么看,修运河都是没错的。

    哪怕,那些资本出钱修这条河的目的,压根没考虑二道海潮、内部阻水等民生问题。

    但结果在这摆着,确实使得百姓受益。

    而且这条河也算是江苏一系列改革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算是真正贯彻了“募役法”的改革。

    对这条河,孟松麓不吝溢美之词的。

    “此河既通,不提棉花豆饼小麦的运输。”

    “只说资本沿河北上,河流两岸,皆可得兴国公所言的工商之利。织机下乡,棉纱下乡,两岸百姓的生活,十年之后,亦可与南通周边看齐了。”

    “哪怕是我们的乡约村社,也可受益。”

    “但是……”

    溢美之余,孟松麓很自然地话锋一转。

    “但是,如齐可得鱼盐之利;秦若学齐,便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