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能确实不敢出门,准确来说,是为了配合徐长卿接下来的计划而做出的反应。

    殊不知,这会儿徐长卿正带着了无痕方丈,在过来的路上,而等待道能的,又会是什么……

    京城某一处庄园内,徐海放下手里的书,陷入了沉思中。

    在灭六国过程中,嬴政对灭国顺序进行过几次关键调整。

    由于对灭国顺序的精当选择和对时机的敏锐嗅觉,所以,尽管灭六国过程中遭到过数次重大失败,但秦王仍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连续灭国,完成统一。

    秦王政的原计划:先灭赵秦国虽强,但还远没到躺赢的地步。

    灭六国,最大的阻力是“合纵”。(尤其是楚赵联合)

    秦昭王时,曾几次围攻大梁,企图一举灭魏,但因赵、燕等国的救援未能得逞;长平之战后,秦又攻邯郸,企图灭赵,但因楚魏等国的救援而遭遇惨败。

    因此,秦始皇要灭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必须从全盘考虑。

    光是靠“远交近攻”可不行。人家又不傻,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一路灭国而无动于衷。

    所以,灭国的关键是:让有能力救的救不着,救得着的没能力救。

    为此,秦王政最初的设想是:先灭赵国。

    其考虑的出发点是:1、韩、魏已弱,李斯等人更是强力建议先灭韩。但是,韩、魏地处中原,楚、赵都有可能救援。

    2、楚迁都寿春后,距离秦核心区过远,一旦大军远征楚,秦侧背容易遭赵威胁。

    3、赵国距离秦核心区近,且战斗力很强,威胁较大。而且,当时的楚国迁都寿春后,距离秦核心区很远,想要救赵,既要经过韩、魏,也受阻于嵩山、伏牛山。

    所以,秦始皇采取的方略是:

    1、对韩、魏以政治威慑、拉拢为主:秦通过令韩王安入朝等方式持续威慑韩,又通过与魏结盟,牵制楚国。

    2、全力灭赵。

    前236年,赵国主力攻燕,秦趁势发起灭赵战争。

    调整计划,袭破韩国,顺利破局但是,赵有李牧,很难搞。

    自前236年到前232年,秦4次攻赵,不能得志。其中,在肥-宜安之战、番吾之战中,更是两次大败于李牧。

    就在陷入僵局时,一次意外的机遇出现了。

    秦连续的政治威慑下,韩王安“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又“献南阳地”。

    秦王政决心调整计划,“袭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