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期,司马氏政权被“八王之乱”折腾得只剩半条命,随后遭遇了“永嘉之乱”的羞辱,洛阳、长安连续被攻破,两任皇帝被俘虏,随后跑到江东苟延,剩下中原沃土生灵涂炭。

    这里有个问题:晋朝虽然退守半壁江山,但中原的精英、技术大多都被带到了江南,实力照样强劲;

    反观北方,则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更迭频繁,而且时常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为啥东晋就没有趁机收复中原?

    在任何时代,人都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东晋的江河日下,与其说是实力不济,不如说是人心不齐。

    关于他们的内耗,也许写上几万字都无法阐述完全;今天咱们就管窥一豹,从殷浩的离奇经历,来体会司马氏政权为何会如此悲催。

    在正式出山之前,殷浩是相当牛气哄哄的,仿佛连诸葛亮都得甘拜下风。

    殷浩,陈郡长平人,豫章太守殷羡之子。陈郡因大名鼎鼎的谢家而闻名当世,殷家虽然逊色得多,但也能跻身于世家之列。

    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最流行干啥?那自然是“清谈”,也就是不务实际、空谈老庄哲理,只务虚、不务实。一个文人如果精通这一行,很有机会声名鹊起、走上飞黄腾达的快车道。殷浩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史书对年轻殷浩的评价是“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即见识度量清明高远、精通玄理,年纪轻轻就享誉江南。

    同时,也许是参透了黄老之道的真谛,他还创造了一句名言:“官本臭腐,钱本粪土”,如此的超然脱俗、清新出尘,被江南士子奉为金玉良言。

    也许是为了维护自己藐视名利的“flag”,随后的殷浩屡屡拒绝朝廷的征召,任他职位再高、我自岿然不动。

    当时正是晋成帝司马衍在位,由于其本人年幼,权力由其外戚庾氏与豪门王氏联合执掌。

    期间,由于庾亮执法严峻,未能处理好与地方大员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苏峻、祖约的叛乱,后来经陶侃、温峤联手才奋力平定。经过此大乱后,为了稳定人心,朝廷征调一些世家大族、名士才子入朝参政,名声在外的殷浩就在此列。

    但是,殷浩的姿态相当高,压根就不给朝廷面子:

    位居权力中枢的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先后邀请殷浩,都被他拒绝;

    执掌大权的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也碰了一鼻子灰;后来加码到司徒左长史,同样吃闭门羹;

    另一位外戚——安西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